找工作最痛苦的過程當屬等待offer,特別是等心儀公司的offer。但事與愿違,很多時候求職者在面試后,都得不到反饋,面試結束了,不論行與不行,都不會告訴你確切的答案。太多求職者在面試的過程中,當了備胎。下面,我們來說說當備胎的幾種情形以及是否接受offer的問題。
低級備胎:一面回家等通知,你就是備胎!
“回家等通知”,應該是大部分求職者都會遇到的情況。很多求職者都納悶: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干嘛要這樣吊著我?明明面試時大家談得很投機,可是還是沒有拿到offer,多半都是因為你是個備胎而已。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明明面試感覺一般,卻“莫名”拿到了offer,很有可能你就是“備胎”成功上位。
一句“回家等通知”就澆滅你的求職信心?那也實在不值得!作為一個足夠理性且理智的求職者,你所要知道及了解的應該是“為什么我會成為備胎?除了無法改變的一些原因,我能力上的差距又在哪里?”這樣才能以便自己及時發現問題,在不足之處上下功夫。另外,如果不希望自己這個“備胎”做的太被動,你可以在面試結束時很明確地希望對方在某一個時間點之前給出明確的答復,如果不回復那就一拍兩散。
如果遇到另外一種情況——明明面試感覺一般,卻拿到了offer,這樣的備胎崗位去還是不去?
其實不用考慮太多,到底要不要接受這樣的offer,只要考慮三個方面:1.公司在工資上滿足了你沒有?2.這個職位和工作內容滿足了你沒有?3.這個職位、這家公司對你未來的發展有沒有幫助?
中級備胎:等了一個月,才等來復試通知!
這絕不是在開玩笑,是真的有求職者等了大半個月才接到了offer,這明顯是備胎上位的節奏。
情況1:沒說明原因、不給出解釋的姍姍來遲的復試通知。
大家都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自己“妥妥的”就是個“備胎”---對方連解釋都不給一個,不就擺明了對你不夠重視嘛,而且“一個職位能選這么久估計公司也不急著招人吧。”這種情況下你基本上不是第一人選,對方在等待更優秀更適合的候選人出現;抑或是對你不是最滿意,繼續面試,做了各種對比篩選后才通知了你。
對這種遲來的面試通知,大多求職者選擇“拒了”。既然是“雙向選擇”,接到了更好的offer,有了更好的機會,我也完全可以不接受你的“勉強”,散了吧!
情況2:對方公司說,復試通知遲來的原因是公司的流程比較繁復、公司領導在出差等等。
比起沒有解釋,這種情況要好一些,至少說明對方公司在反饋的形式上還是力求做到規范的。況且,復試、“終面”的面試官們在公司都有個一官半職,開會出差事務纏身,面試安排是得見縫插針。而有些大公司的流程也的確繁復,系統報備審批,甚至還要走一圈海外,尤其是面試,還要依賴于人力的評估,一圈流程走下來后很容易十天半月的就過去了。不過有一種遲來的解釋要留個心眼。如果是因為項目停止,重新啟動后因此給出的復試通知延誤了幾個月,這說明新項目甚至新崗位都存在著比較大的風險和變數。
求職者要明白,只要結果對你而言是有利的,你也滿意這樣的安排,何必在意你是否是備胎?要知道越是大公司招人越是慎重,當然這和領導風格也有關系,有些領導就是習慣慢工出細活。
關于“備胎”這個問題,企業想找到更合適的人,而個人也會手握不止一家offer作思量考察企業,彼此都是雙向選擇。即便是“備胎”,但你愿意去,那就通過入職轉正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吧!
高級備胎:終面結束很久后,才發Offer!
這種情況,不完全都是效率導致的,其中的差別也需要分情況討論:
情況1:終面結束后,對方明確表明了錄用意圖,也說明了發Offer的審批流程比較長,需要耐心等待,并且在之后積極聯系同時告知進度。
就這種情況而言,確實是流程復雜、審批時間久的可能性很大。對方不但明確表明了態度,還積極維護和候選人的關系。如果不是對候選人比較滿意,是沒必要做到這一步的。
情況2:終面結束后,對方沒有明確表明錄用意圖,態度上模棱兩可,既不否定,也不表示確定,只說有進一步消息會再聯絡。
相比情況1而言,這種情況就要曖昧不清地多了,很可能你就是作為備選,沒有合適到可以直接確定錄用的程度,但是一旦優先級高于你的候選人沒有答應入職或者事后反悔,你就可能“補位”成功。而這個“補位”成功的時間就不確定了,可長可短,全看其他候選人的情況而定。
如果明確知道自己是備胎的情況下,這個Offer要不要接受呢?
如果你非常想去這家公司,那即使是備胎又有什么關系呢?事實確實如此,即使你是該職位的“備胎”,但如果這個公司是你的首選,而你恰好得到了“補位”的機會,拿到了Offer。從結果而言,其實是穩賺不賠的,只要你對公司和職位滿意,接受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