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拿到陌生行業的陌生職位,一般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查資料。
信息來源是官網和萬能的google,目的是了解客戶行業的信息,技術上的基本知識,列目標公司,了解目標公司的基本信息(地點,各分公司)?;A知識不打牢,后面和CDD交流起來會顯得太外行,所以,磨刀不誤砍柴工,一兩天花得起的。大量的信息需要在后面的實踐和溝通中消化、思考、整合、疑惑和解惑。
2.分析JD
求職者(job seeker)和他們的簡歷對我來說是最好的、最捷徑的學習資料,可以用他們分析JD。特別是客戶公司員工的簡歷,信息來源是talent pool 和job sites,定向搜下就出來了。如果得到信息和HR給的信息有出入,按我的理解和HR傳遞的信息各推薦些簡歷,根據部門反饋判斷哪些理解是正確的(不贊成憑自己主觀臆斷否定簡歷。)
3.泛搜+referral
我一般在1-2周做泛搜。途徑主要是talent pool和job sites,各種關鍵詞輪番上,畢竟最簡單的搜索方式不要放棄呀。排序先是對目標公司簡歷的搜索,再是針對職位在行業內和相關行業搜索。期間可能對職位的把握還不是很準,我得和HR一直保持推薦簡歷和反饋溝通,漸漸的把握越來越準了。
4.定向搜索+referral
一般2周以后的我就通過其它途徑找人名去目標公司玩了。人名信息來源于social networks(linkedin、人和、天際、若鄰、經緯、xing、優仕)、舊通訊錄、公司網站信息、行業論壇、google等相間著用。We need to use technology, and use it better. 在請前臺轉電話的時候不要把它當作是件難事,更不要有自己在偷人家東西的感覺。應該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心態,reception的工作就是幫我們轉電話,找到我們要找的人。
再說,我連名字都不要你告訴我,我自己找到名字的,那我就是認識這個人的,轉一下理所應當啦,就算你要理由,公事私事我能有數百個理由,你要哪個了嘛,要你就說嘛。Don't look at the reception as a barrier.頭腦簡單一些,難得糊涂是名言喲。我面臨的困難在于如何吸引prospects并說服他們給我簡歷并應聘我的職位。
5.referral
在直接的搜索途徑結束之后,就是漫長的referral時間了。it is a numbers game.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沒有什么好講的。打的電話越多自然遇到合適可推薦的CDD越多。相互推薦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做了不一定有成果,但是不做一定沒有成果。所以不能等,唯一的途徑就是拿起電話,“給我推薦個人唄”,呵呵。
Relationships and referrals are keys to our suCCess.所以,不論什么途徑找到人選,合適的要保持聯系,不合適的要努力讓其推薦,及時不推薦說點企業內部信息給我也行啊,多少給我口飯吃呀~總之,Make every call count.之前還需要做得是整理手上現有資源,按照公司分類,以便于了解目前資源集中在目標公司的哪個部門里,知道目標部門還有多少人我沒有摸到,在cold call和warm call中就可以有意的拓展資源了。
也便于了解部門人數和人員的構成,為迫不得已的full mapping打個基礎。題外話:我個人感覺cold calling在下午比較好,根據我自己感覺,不論上班多忙多閑,下午1-2點鐘是最不想工作的時候,這個時候來個電話我是比較喜歡和人家聊的。還有周五下午的時間員工的心態也是比較放松的。無論周幾,上午時間我一般不打電話,除非必須溝通的CDD和HR。warm calling則最好在晚上下班時間,當朋友一樣聊天。
6.search report
如果4-5周之后還沒有推薦有效的人選,就需要依靠之前的搜索資料給客戶做個search report,拿著這個與客戶HR和部門溝通,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怎樣調整解決。我推薦CDD的原則是在準確和詳細的基礎上求速度。
盡量通過JD、HR、CDD、部門反饋和網絡信息來推薦準確的人,在cold & warm call過程中盡量多多的了解CDD,一是希望HR突然問到某位人選的某方面信息時我能對答入流,同時也希望在后期offer/薪資時能把握住候選人。
在和HR溝通過程中是個互動過程,所謂互動就是感覺是相互的,我這邊肯定是激情萬丈的,但是如果HR那邊不急不慢,遲遲沒有反饋,那我也stop chasing,肯定是你職位不急或有其它的情況發生,你直說最好,不說我也悶著葫蘆搖,保持基本的郵件電話跟進。等你急了自然會找我,只要你找我,我仍然待你如戰友般熱情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