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作家斯蒂芬·金有一套自己別致的“小桌子理論”:他寫作的時候,只需要一張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學(xué)生桌模樣。一盞臺燈足以照亮桌面,上面擺放著稿紙或者電腦,再無其他,一切OK。
在笑傲美國圖書排行榜多年之后,他也曾嘗試過給自己換一張寬大如單人床的書桌,胡桃木材質(zhì),看上去讓自己“更成功”。但是不久之后,即宣告放棄,因為在這張桌子上他靈感全無,注意力隨時被桌子上的小玩意兒吸引走。
自此之后,他只用小桌子寫作,并將之作為寫作的重要心得。同時,他還推薦說,寫作時一定要在一間小屋子里,把門關(guān)上,你的靈感之門才會打開。
我們的生活何嘗不是如此?
環(huán)視一下自己,你那高配置的生活里,有多少資源待在角落里被閑置著,浪費著?也許是時候,我們把身段放低一點兒,要求降低一點兒了。
低配一點兒,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生活態(tài)度,不勉強,不逞強,有力掌控自己的生活,這才是真正的幸福人生。
我們總是嘗試擁有更多,卻鮮有問問自己:擁有這么多之后,我就會幸福嗎?
所謂低配人生,并非讓你壓縮生存空間,降低生活質(zhì)量,而是在這個充滿選擇與欲望不斷擴張的世界里,學(xué)會辨別與放棄。
兩年前,一個男孩在父母的幫助下,買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首付20萬元,還有近60萬元的貸款,貸款15年,每個月還款3000多元,超過他工資的一半。最初,他認為這是為了未來投資,還算是信心百倍,但是一年之后,便覺得生活太吃力,壓力太大。“我住的是大房子,生活質(zhì)量卻每況愈下,想去旅行吧,一想到休假會減少收入就趕緊喊停;什么演出活動,根本想都不用想,動輒幾百塊的票價我會自動換算成房貸;和女朋友去看個電影,都要挑選打折日……我常常想,我真的需要這樣一所大房子嗎,我需要把自己的人生變得這么悲催嗎?”
半年前,失戀的他終于下定決心換房子。
“換了一處50平方米的小公寓后,新公寓我以2000塊的月租租出去了。然后在單位附近租了一套更小的房子,反正一個人住,要求不高,等以后有了新愛情,再做其他規(guī)劃。至少目前,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簡單越好,我的房子變小了,空間反而更大了,我的理想有更多的儲存空間。”男孩這樣對父母說。
高配置的陰影里,蜷縮著無數(shù)卑微的小靈魂。大房子、好車子、鉆石級VIP,即便你傾盡所有短暫攬入囊中,滿足的不過是欲望的大嘴,而不是幸福的標準。
適當(dāng)?shù)团湟稽c兒,也許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