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文化指一種現象,即雇員在應該在家休息的時候仍然工作。加班文化是和人員冗余、企業收縮、項目延遲的經濟大氣候相聯系的。為了保住工作,雇員認為有必要在他們即使無事可做時也要顯得很忙碌。這意味著工作到很晚,生病的時候也照常上班和放棄休假。
偶爾加班并非不可,但企業鼓吹加班,甚至變相強迫員工加班,并把加班美化為企業文化,這樣的加班文化是不道德甚至是違法的。《勞動法》明確規定每月加班時間不得超過36小時,而過勞死現象中的加班時間遠遠超過了法律規定。
加班文化”之所以底氣十足,一方面因為勞動力供應相對充足、不缺人手,另一方面也是勞動者權益保護存在諸多“漏洞”,讓他們有機可趁。換言之,勞動者陷入“過勞困境”,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由于法律規范缺乏強有力的實施操作系統,在執行過程中打了折扣,沒有發揮應有的效力。由此可見,消減“過勞死”困境,必須破除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
一方面,要加大對違法的處罰力度,讓違法者經緯法律。在利益驅動下,一些惟利是圖的企業不可能培育“準時下班文化”,這就需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多摸查、多監督,對違法企業嚴懲不貸。而現有的制度缺陷是,即便企業違犯了相關法律,但由于違法成本過低,企業就會缺乏對法律的敬畏。因此,對違法企業尤其是加班嚴重超時的企業應處以更嚴厲的處罰,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要在全社會倡導一種“準時下班文化”,鼓勵企業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向效率要效益,而不是向加班要效益。當“準時下班”成為一種社會共識,成為所有企業領導和管理者的一種法律、制度與道德自覺,勞動者“被加班”問題才會得到解決或緩解。
加班不一定是愛工作的行為,在工作時間內把工作全部完成才是厲害的。公司更應該注重的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