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快樂工作的能力
添加時間:2020-02-25 15:01:11
瀏覽次數:
0
工作本身不快樂,快樂只在工作之外,這種情況相當普遍,但并不合理,因為不合人性。
什么是快樂?快樂是人性或者說人的需要得到滿足的一種狀態。人性有三個層次。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溫飽之類生理需要,滿足則感到肉體的快樂。二是社會性,比如交往、被關愛、受尊敬的需要,滿足則感到情感的快樂。三是精神性,包括頭腦和靈魂,頭腦有進行智力活動的需要,靈魂有追求和體悟生活意義的需要,二者的滿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快樂。
精神性是人的最高屬性,正是作為精神性的存在,人與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同樣,精神的快樂是人所能獲得的最高快樂,遠比肉體的快樂更持久也更美好。對于那些稟賦優秀的人來說,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讓他們像一個沒有頭腦和靈魂的東西那樣活著,他們寧可不活。獲得精神快樂的途徑有兩類:一類是接受的,比如閱讀、欣賞藝術品等;另一類是給予的,就是工作。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積極實現,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最高意義。如同紀伯倫所說:工作是看得見的愛,通過工作來愛生命,你就領悟了生命的最深刻秘密。
當然,這里所說的工作不同于僅僅作為職業的工作,人們通常把它稱作創造或自我實現。但是,就人性而言,這個意義上的工作原是屬于一切人的。人人都有天賦的心智能力,區別在于是否得到了充分運用和發展?,F在我們明白快樂工作與不快樂工作的界限在哪里了,僅僅作為謀生手段的工作是不快樂的,作為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價值的實現的工作是快樂的。用馬克思的話說,前者是一個必然王國,后者是一個自由王國。
毫無疑問,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還必須為謀生而工作。最理想的情況是謀生與自我實現達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同時又能借此養活自己。能否做到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要靠運氣。不過,我相信,在開放社會中,一個人只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終歸是有許多機會向這個目標接近的。就個人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機會只可能對這樣的人開放。也就是說,一個人首先必須具備快樂工作的能力,然后才談得上快樂工作。
正是在這方面,今天青年人的情況令人擔憂。事實上,工作的快樂與學習的快樂是一脈相承、性質相同的,基本的因素都是好奇心的滿足、發現和創造的喜悅、智力的運用和得勝、心靈能力的生長等。一個學生倘若在學校的學習中從未體會過這些快樂,在走出學校之后,他怎么可能向工作要求這些快樂呢?學校教育的使命是讓學生學會快樂地學習,為將來快樂地工作打好基礎。毋庸諱言,今日的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急功近利傾向,把大學辦成職業培訓場,只教給學生一些狹窄的專業知識,結果必然使大多數學生心目中只有就業這一個可憐的目標,只知道作為謀生手段的這一種不快樂的工作。因此,為了培養快樂工作的能力,就必須改革今天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