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抱怨的人,從來都是行動的侏儒。他們眼高手低,總是滿腹牢騷,時常激烈地批評別人,總是自怨自艾,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樣子。
有一位職業咨詢師發現,失業者普遍都是充滿了抱怨:要么怪環境不好,要么怪老板有眼無珠,卻從來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位咨詢師在與失業者們交流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10個失業者中,至少有9個人是喜歡批評過去的上司和同事的,而幾乎沒有人承認主要問題也許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是自己的失職造成的這種結果。
其實,正是抱怨的惡習,使他們失去了責任感和行動能力,他們好像只對尋找不利因素感興趣,而從來不去設法改變現狀。正因為如此,使得他們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
上班遲到的人,會抱怨說:“又堵車了,這個城市的交通簡直太差了!”“沒擠上地鐵,我也沒辦法,人口就是多!”
沒有完成工作任務,有人會抱怨:“市場發生了變化,這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領導安排的工作不合理,我一個人工作量相當于三個人的。”或是“別的部門不配合,我只能先等著他們。”
如果考試沒有及格,他們會說,“出題的人純粹是個變態。”如果被公司辭退,他們會說,“肯定有人在背后給我穿小鞋,說不定就是我們辦公室的某某。”
這樣的抱怨話,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很多。的確,這些對自己失敗原因所做的“推測”中,可能有一些是正確的,但絕大多數都是無中生有的借口而已。
愛抱怨的人,都有一個“自我保護”的辦法,就是說服自己相信:我的失敗完全是由別人造成的,而那些成功的人只是比自己幸運罷了。
為自己制造這樣一個信念,確實能在一時安慰自己脆弱的心。但這樣的“止痛劑”像毒品一樣能使人讓癮,讓人養成一個遇事就抱怨、卻從來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習慣。抱怨,對那些在精神上和行動上“立不起來”的人來說,可能的作用就如同一副輪椅,坐的久了,它甚至能讓人忘記了該怎樣走路!
經過簡單追溯和分析就會知道,一個人從發現抱怨的“好處”,直到完全失去行動能力,一般都有這么幾個步驟,我們不妨對照一下。
第一步,最開始,愛抱怨的人往往是帶著情緒工作。他們本來可能很有才華,但不良的情緒會限制他們的創造力,漸漸地,他們在工作中表現地越來越平庸,也越來越力不從心。
第二步,隨著自己工作業績的下降,他們會更加厭煩自己的工作,也越來越缺少責任心和熱情。這樣一來,就很容易在工作中犯些小錯誤,難免招來領導的批評。自然,抱怨也會越來越多,理由似乎也越來越充分。過去的抱怨可能多半集中在“工作太累、上司為我布置的工作怎么總比別人多、為什么總是加班”等問題上。而隨著自己越來越不被領導看好,抱怨的內容也就越來越情緒化,越來越缺少理性,純粹拿他人當成自己失敗的替罪羊,比如“這個公司真是小人得志、領導真是有眼無珠”之類。
第三步,如果處在這樣的工作狀態下,就算不被辭退,也難以在本職工作上有什么出息。這個時候,人們往往進一步尋求“精神毒品”的幫助。每天消極怠工不說,有空就張嘴責怪他人,不僅責怪上司、責怪社會,還時常酸溜溜地在背后諷刺那些努力工作、取得成績的同事。
到這個地步,如果還意識不到,抱怨正是自己失敗的“罪魁禍首”的話,這人恐怕一輩子也不會明白自己為什么“總是這么倒霉”,也就不可能有改變現狀的任何行動了。抱怨造成的惡性循環,就是這樣使一個人失去了改變現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