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辨證自控力這個東西是天生的,數據結論就是自控力弱的孩子更多來自于家境不富裕的家庭,因為他們更缺乏安全感,所以更傾向于抓住眼前的機會。與他們相比,富裕家庭的孩子不但更有安全感,還有可能接受更多有關自控力的引導,所以才能表現出更多的自控力。依據是,在原始社會時期,資源緊缺,人類的安全感得不到保障,因而大腦會促使人們去盡可能多地獲取眼前的資源,畢竟誰都不知道下頓飯會不會有著落。吃飽才最有可能活下來。如果沒有引導,就一定會選擇及時行樂??磥硪粋€人的出身決定了自控力能力大小。
對于這樣的說法我并不茍同,也許幾百萬年前的人類祖先把吃飽肚子放在第一位,而最重要的是現在,我們衣食無憂,精神上追求大于物質追求。我們學著控制大腦,制造想法,學會了計劃,學會了為達成長期目標放棄短期利益。但原始的那部分大腦并沒有消亡,它依然在時刻爭奪著身體的控制權,好比你在認真學習時,忽然會冒出“學這么久了,看一集美劇吧!”的念頭;晚飯吃了不少,睡前還是管不住自己伸向零食的手;你打開手機想要背單詞,卻鬼使神差的戳開了微博;這些的本質都是原始大腦在作怪。也可以說是人性中的“原罪”,每個人與生俱來。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大腦的即時滿足感,要打敗它,你得掌握科學的武器,也就是習慣的原理。
習慣的養成需要后天自控力的培養,你看那些學霸,成功者,并不是自控力多強,沒幾人天生喜歡忙得腳不沾地的自虐生活,而是他們把日常生活流程變成了習慣,習慣最終指向的是心中的夢想。哈佛的Tal教授用親身經歷證明了,在寒假計劃這種事上,學霸和普通人其實有著同樣的困擾。有人會說Tal是個例,但不是的,留心你身邊,那些相對優秀的人,也會面臨在家睡到中午起不來,學習工作計劃遲遲無法落實的問題。他們會和普通人一樣,受到自控力和拖延癥的困擾。
但他們依舊取得好成績,向大家展示了成就,為什么呢?想想高考前自己是不是有超高的學習力和自控力,那時候每天都要做好多題,學到很晚,但第二天還是精神抖擻,繼續奮戰;上了大學之后,時間寬裕了,反而變得懶散了,沒有之前學習的勁頭和毅力了,到了假期更是懶得一發不可收拾,熬夜看劇、晚睡晚起、暴飲暴食。難道時間越寬裕,自控力就越薄弱?這顯然不科學。那就是因為時間越寬裕,我們越容易懈怠和墮落?但這是結果,并不是原因。
保證我們高效運轉的其實是習慣,而不是自控力。在高考之前的那種緊張的學習氛圍里,我們被動的養成了很多習慣——每天規律的上課、自習、吃飯和睡覺,我們目標明確——每個月、每個星期乃至每天復習什么,老師們都替我們安排好了。這些我們習以為常,就像你每天早上起床都會自動去洗臉刷牙一樣。即使你可能睡眼惺忪,但這一套流程你仍然能精確無比、毫不費力的執行下來。這個過程需要多大的自控力?幾乎不需要吧。因為我們內心覺得不洗臉刷牙就沒臉出去見人。習慣了而已。
當我們進了大學,課程安排變得自由了,很多人喪失了那些被動習慣。開始擁有大把時間規劃學習和生活時,盡然不知所措。這個時候才是需要自控力的時候??蓪W霸們面對計劃失敗,沒有像多數人一樣失敗了就制定一個新的,然后失敗再制定計劃。他們開始反思哪里出了問題,深度思考計劃哪里出了問題,改善問題,制定新計劃,執行。于是新的習慣形成,離開了失敗制定計劃失敗再制定計劃的怪圈。
可見,提高自控力最終目的是為了養成習慣。無論是校園里的“高分學霸”,還是社會里的精英人士,其高效的學習和生活,并不像我們往常以為的那樣,依賴于強大的自制力,而是得益于后天構建起來的習慣體系。網上曬出的商界大佬日常行程可以看出。
現實告訴的真相就是——人的自控力是有限的,但有的人就可以做到。自控力可能跟天生、生長環境有關,人每拒絕一次誘惑,自控力就會消減一分,因此后天的培養更重要。
那么說說怎么用科學的方法提升自控力,養成習慣。
可以分為三個方向,即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我要做,即要克服困難、克服懶惰去達到一件事情的力量;我不要,即拒絕誘惑的力量;我想要,即內心想要達成一個什么樣的目標。自控力都是圍繞這三種力量進行展開的??戳艘恍┨嵘钥亓Φ臅?,書中提到了很多方法,我覺得都是相當有益的,自己在生活中也在逐漸實踐:
1 我們應該在生活中有意識的注意到自己對事物的控制,比如開門的動作,打字的動作,注意到生活中做事的細節讓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例如可以每天抽出5分鐘的時間來冥想,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體會呼吸的節奏。
2 像長跑時一樣,在一個階段頭腦會告訴我們跑不下去,想要放棄的信號。但這并不是身體真正無法承受運動量而傳遞的信號,在這個信號出現以后,身體仍然可以承受一定量的運動。所以,當頭腦中傳遞出屈服誘惑的信號時,并非我們真的無法拒絕,仍然存在可以自控的意志力。
3 人們往往在做過一些“善行”后進行大量的“惡行”,即在做了一些自認為好的事情后,往往會缺乏意志力,屈服于誘惑,這是因為頭腦認為對于已做的好事可以平衡掉誘惑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容易原諒自己去做出失控的事情。這時,我們應該多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這種行為嗎?長期的這種行為是否能讓你達到自己的目標?
4 人在壓力和情緒低落時往往容易破罐破摔,丟掉自己的自控力。這是因為在情緒低落時人更希望通過看電視劇、購物、吃東西等誘惑的事物來彌感悟人生補自己,讓自己感到滿足,但壓力的處理辦法并不是放縱自己,而是可以通過跑步、散步、找人聊天等積極有益的方式來緩解。
5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渴望的事物并不能真正讓我們滿足,我們只是自認為那種行為可以讓自己滿足而已。書中提到一個實驗,當一只白鼠被電擊感到滿足后,它會變得渴望電擊,甚至不斷主動電擊自己直至身亡。這是因為受到多巴胺的影響,所以,在我們對一件事物渴望之前,多問自己是否真的因為那件事物而感到滿足,那件事物是否對自己有益。
6 我們生活中的拖延是因為我們認為未來的自己會比現在更有時間,做的更好,本質上是因為我們無法了解未來自己的感受,未來的自己更像是陌生人,把所有的困難都推到未來的自己身上。我們應該更多的和未來的自己交流,去理解他的感受與困苦。
那么多條條框框也許讓你有些犯暈,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在制定改變計劃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因為難度太高反而不容易完成。就像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反而會讓孩子望而卻步,習慣性自我否定。但當一個人自認為自控力好的時候,他的自控力是真的會越來越強。所以我們要多自我認可和鼓勵。
鍛煉身體并養成習慣會給你帶來快樂和成就感,這種感覺還會遷移到你的工作、生活之中。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起點晚些不重要,跑得不快也沒關系,重要的是你要一直堅持往前走,因為有很大一部分人會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