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這句口頭禪:“我想做A,但是我做不到,因為B、C、D、E種原因。”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想實現某種目標,可是你在還沒去做之前,就先否定自己,并給自己找了一堆無法實現的理由來說服自己。“我嘴皮子不利索,做不了銷售員。”“這件事情太難了,我不可能處理好。”“別人都不行,我當然更不可能了。”對于這些問題,你可曾想過,你到底是不可能做成,還是你壓根就不想去做呢?
我認為,所謂的不可能,只是不努力罷了。
當全世界都認為中國是貧油國的時候,李四光卻帶領著他的地質隊找到了一個又一個蘊藏豐富的油田,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給了世界一個無比肯定的答案。當萊特兄弟在經營自行車行的同時,動手研制能在天空中飛行的飛機的時候,人們都說“不可能”。但萊特兄弟經過不懈的努力,飛機終于上天了,并且很快成了時速最快的運輸工具。萊特兄弟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實這些都說明,很多事情之所以看上去不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消極地認定不可能而已。說到底,對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與其花費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想東想西,借口多多,不如排除固有觀念的束縛,去行動,去嘗試,很多“不可能”都會變成“可能”。
一位作家曾這樣說過:“選擇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做到。改變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做到。如果必要的話,在一開始就充分運用你的想象力。你永遠不會為此感到后悔。你從前認為絕不可能的事情會在你面前發生,你從前認為絕不可能的變化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毫無疑問,你將獲得一次重生的機會。”
事實上,每個人都不是生下來什么都會做,只有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學習,才能具備豐富的知識,提高自身的能力。許多成功人士不一定比你“會”做,重要的是他們愿意去嘗試。談個對象不知道合不合適,先談談試試看,真不合適再分開。接到新的工作內容,不知道能不能干好,先做著試試看……個人要學會游泳,就必須下水。每一次成功的開端都是一種嘗試。當你真正開始做了之后,試著試著通常就行了!
N年前,我的朋友姜小松以優異的成績從上海一所重點高校的新聞系畢業了,但他卻選擇了一家廣告公司去做房地產文案——這個和新聞不沾邊的工作。在畢業之前,姜小松就已經在一家國家級一類媒體實習過半年,而且取得了不錯的工作業績。畢業后,他要想在上海這個媒體眾多的地方謀得一份記者的工作應該不是難事。可是姜小松偏偏選擇了廣告文案這個職位。同學們對他的選擇頗為不解。不少人問他:“你沒有學過廣告,又不了解房地產,能做好文案嗎?”
姜小松說,他不知道該怎樣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他覺得,在沒有嘗試過之前,真的不知道,至少是不能確定自己最適合什么。“生活和工作中的變化無處不在,無論如何,‘在一棵樹上吊死’,決不會成為我的選擇。”當時他看到房地產業非常火爆,市場很有前景,而且他對做廣告策劃和文案寫作也情有獨鐘。
既然如此,何不去試試?經過幾次面試,姜小松終于如愿以償成為一個廣告人。誰知,第一天上司就給了姜小松一個“下馬威”,讓他在兩天的時間內寫一份關于某一新樓盤的宣傳海報。當時無論是經驗上,還是系統理論上,姜小松都處于一種相當匱乏的狀態。這樣的任務對于他簡直難于上青天。但姜小松沒有給自己找各種借口推脫,而是答應上司一定做好這份海報。第一天上午他開始搜集這個新樓盤的信息,下午開始查詢精彩的樓盤推廣文案。無論是平面資料還是網絡資料,于他來說都是很好的學習參考。晚上他寫出了一份文案雛形。第二天上午,他主動和客戶、設計人員溝通,描述自己的構思,詢問對方的意見,這期間他多次修改、完善,最終交出一份富有創意性和思想性的樓盤推廣海報,獲得了客戶和上司的一致好評。
夢想和現實是存在差異和距離的,排除偶然的不確定因素,多數原因只是因為我們不去做罷了。我們什么都沒看到,就說別人不可能;我們什么都沒去嘗試,就說這事不可能。
講到這里,道理已經非常明朗了。千萬不要再推脫說自己不行,現在就馬上開始糾正自己吧,具體就是把“我不行”改成“如果我努力,我就能改變”;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那是我以前的本性”;把任何妨礙成長的“我怎樣怎樣”,改為“我選擇怎樣怎樣”。
慢慢地,你會發現,你真的沒有什么不可能的!
小結:
凡事不要問自己能不能,而該問自己要不要。一旦確定你想要的東西是什么,就可以立即付諸行動,不必再找任何借口。因為當你愿意采取行動時,你一定相信自己能夠克服任何阻礙,也愿意投入足夠的心血與付出來實現你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