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就是訂計劃,喊口號,其實這不是計劃,它只是一個愿望。那什么是計劃呢?計劃其實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制訂的路徑規劃。
例如,我們想在年底前參加一次馬拉松,這就要求你必須要有跑馬拉松的經驗。一步步倒推,這就要求我們具備一些體能。于是你就明白,要想參加馬拉松就必須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鍛煉計劃,即在未來一年里每天跑步10公里,并配以健康飲食。
我們可以以實例來進行計劃的拆解。上例中馬拉松是目標,跑步、體能訓練,健康飲食等事項,其實都是為了達成馬拉松這個目標而做的行動。只有目標和規劃相結合時,才能形成我們所說的計劃。
那如何給自己制訂一份可行性的計劃呢?通常情況下一般需要四步驟。
第一步設定合理目標
曾經有一家專業機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同一組任務,都是步行十公里到達一個村莊。分三個小組來進行實驗。
第一組人不知道目標多遠,只是盲目跟著向導,剛走了2公里就喊累,走過一半時,大多數人就開始情緒低落,很多人甚至不愿再繼續前行。
第二組的人,知道村莊的名稱和路段,所以他們憑借經驗,估計時間與距離。結果很多人都走了一半,當大多數人走到五分之四的路時,苦不堪言,很多放棄了。
第三組人,不僅知道路程、村莊名稱,而且每一公里給公路設立一個里程碑。所以這個小組的人,不僅走得輕松,而且很快就到過了目的地。
這三組任務相同,但表現與完成的結果卻千差萬別別,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其實主要是因為第一組目標不清晰,第二組目標沒量化;第三組做了目標管理。成功學大師德魯克在目標管理里就提出了一個SMART原則。我們可以借助SMART原則主動把愿景塑造成清晰、具體、可實現的目標。
第二步拆解長遠目標
我們都知道,如果想法過于長遠,籠統,就無法落到實處。一般地,一個愿景都是3—10年的時間,要想把愿景轉變為現實,就必須將其拆解為一個個短時間可以實現的小目標。公式思維與資源能力層就是兩種拆解目標的好方法。
公式思維
對于可以量化的目標,我們通常使用“公式思維”來進行拆解。具體就是:先把目標看成一個整體,然后思考它由哪些部分組成,通過理解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來得出公式。
例:你的目標是想在一年內賺100萬,你可以得到公式:年收入=月收入*12
于是,你的目標就由一年賺100萬被拆解為每個月賺(100/12)萬。
從資源能力層來看
其主要是對于難以量化的目標,我們可以利用資源能力層將大目標拆分為小目標。互聯網運營張亮就說過這樣一個例子。
如果你的職場目標是在45歲前當一家公司的CEO,那以3—5年為單位,你就可以得到這樣一個計劃。
第一階段22歲入行25歲當項目經理‘;第二人階段28歲做小主管;第三階段,35歲成為部門主管或副總監。45歲成為CEO。
第三步明確關鍵結果
當我們明確了自己的目標與愿景之間的應對關系后,我們就需要了解自身的真正需求。這時,如果我們就需要有一個清晰的價值取舍標準,知道自己要解決什么問題,做什么事情,學習什么知識,積累什么能力。
畢竟人的精力有限,面對這么多的事情,我們可以利用二八法則,把自己80%的精力放到關鍵結果上,20%的精力讓我到技術上。
1979年,英特爾公司陷入困境,它開發的微處理器8086正在迅速被取代。為了生存,為了不被淘汰,英特注使用OKR進行目標管理,以“要事第一”的思路,間8086成為性能最好的16位微處理系列。
第四步制訂任務計劃
當我們要完成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時,我們就會先把這個任務拆分成一個個小任務列表,通過完成一個個任務來實現自己的計劃。
把一個任務成分兩個任務,一般常用以下兩種方法:
一、正向分法:這個方法的關鍵在于你知道做一件事情的先后步驟。
二、逆向倒推:面對目標,無法通過時間來正向分解,就可以采用逆向倒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