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有一條熱搜扎心了:#90后的職場焦慮都來自哪里#。不問還好,一問大家的委屈撲面而來。
我匯總了一下留言,90后的職場焦慮大致可分為這8條。
01
錢不夠花、入不敷出
現在的我們賺的錢比父母那代人多很多,而且很多人也不用承擔給父母養老的責任,但錢就是不夠花。尤其在大城市漂著的人,交完房租、叫完外賣,手里所剩無幾。有些人工作一段時間,甚至還需要父母補貼才能度日。
工資不漲還天天加班
這條幾乎讓所有90后(其實是大多數職場人)都躺槍。007、996是福報,但這個福報并沒有體現在我們的銀行賬戶上。
當加班成為常態,影響健康和生活
《八成90后不敢看體檢報告?原因扎心了》、《“只要不去醫院,我就沒病”》、《90后,一邊養生、一邊作死》……看到網上這些五花八門的文章,90后健康狀況大家心里還沒點數么?
現在的90后,沒點頭禿、腰椎病、心率不齊、慢性胃炎啥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上過班。
被犧牲的不只是健康,拖家帶口受牽連的還有伴侶和孩子。知乎上有個令人難過的問題:
后面的高贊回復更難過:這屬于“福報”的正常狀態!
夫妻變陌路、孩子活成了“單親”。
客戶和老板都難伺候
賺著白菜錢、操著白粉心,兩邊伺候不好隨時丟工作。沒辦法,發錢、給錢的是大爺,憋著吧。
拼命工作還是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一直埋頭工作但看不到進步”,說的就是我們這群工具人。
公司都想趕著紅利和風口賺quick money,就業市場又始終是僧多粥少,雇主不愁招不到人。所以對員工培訓、有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單位也越來越少。
工具人們就成了臨時補丁,哪里有需要就填哪里。忙得熱火朝天,但多數是沒有針對和系統性的“瞎忙”。
當代社會給的壓力很大
《30歲以下精英榜》、《40歲以下商界精英榜》……“35歲實現財富自由退休”、“年過30創業成功、身價過億”……天天看到這些消息,只會覺得自己是loser.
有人30歲的年紀,一天收入208萬,但更多你我這樣的普通人,人家的零頭頂得上我們半年工資。在鼓吹迅速變現才有前途、成功是唯一的人生價值的當下,到底是我們不行、還是社會病了?
自己變成了曾經嫌棄的“老油條”
從前討厭辦公室那些勾心斗角,現在自己也成了宮斗中的一員。果然,我們終將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人。
找/換工作太難
就業/再就業有多難?看看獵聘發布的《2020應屆畢業生春招求職報告》、《2020海歸留學生就業報告》這些報告,保證能勸退你一時沖動想要辭職的心。
02
幾年前,90后們還是一個集自我、頹、佛系、驕傲、見多識廣等元素為一體的矛盾體。短短幾年時間,大家也和80后、70后們一樣,成為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買房生娃學區房發愁的大人了。
在調研報告《90后請回答:三十而立,你想怎樣生活?》中,領導不靠譜、錢少、加班太多是90后們最常有的3個焦慮。
其實這何嘗不是80后職場人的痛苦呢。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時代的洪流呼嘯撲來時才不會分你前浪還是后浪。
我們在職場上焦慮的來源誠然有經濟大環境、就業市場萎靡、公司文化不健康等宏觀因素影響,這些都是我們作為個體很難在短期內靠一己之力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只有一點一滴改變自己去量緩解職場焦慮。
比如,盡可能給自己設置小的目標。
不要動輒就讓自己跳入“三年成為總監、五年年薪百萬”這樣的圈套。每個月存1000元、每周叫外賣的次數不超過兩次……這些小目標更容易夠到,讓我們產生幸福感。
別人的雄心壯志、檠天架海和時代賦予的鴻運是別人的。
比效仿和追趕更重要的,是自己有一顆篤定的內核。
再比如,持續保持充電。
學習不一定能確保你升職加薪成功,但成果一定能在某個時刻意外冒出來,送給你驚喜。充電提升學歷和技能能讓我們職場的路走得更開闊,但更重要的是,在火急火燎的這個時代,持續學習能夠讓我們擯除雜念、坐在書桌前重拾內心的平靜。
以及,維護好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無論從事什么行業,健康都是最重要本金。沒有這個1,后面追加多少0,都是空。
內啡肽和多巴胺不會騙人,你讓自己的身心愉快了,它們才能反哺你。
03
這些“表面功夫”能對我們緩解焦慮奏效,但想要持續降低焦慮,獲得更深刻、穩定的內心,還得參考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Viktor Emil Frankl(以下簡稱Viktor)的方法。
Viktor是德國猶太人,納粹時期,本來可以獲得一個移民到美國的名額,逃離納粹的迫害。但是,為了年邁的父母和懷孕的妻子,他放棄移民的機會,和親人們一同被送往奧斯康辛集中營。
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后來Viktor輾轉囚禁在其他集中營,僥幸大難不死,服了三年苦役的他最終重獲自由。
他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驗與學術結合寫成了《活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這本小冊子,開創了意義療法(logotherapy),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自問世以來到今天,銷售已達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具有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
書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每一個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承受幾乎所有如何活的問題。
它就是意義療法的核心。
Viktor指出,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之意義:
1.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
《約翰?克里斯朵夫》里有句話是這么說的:“創造就是消滅死。”無論是醉心于工作、投入自己的熱愛的某件事情,都能讓我們的生命的厚度增加。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體驗可以是愛,但更大范圍上指的是感受。愛上一個人、經歷了一場變故、感受到一陣涼風、、生了一場病、倒霉地錯過了一列重要的列車……這些經歷都能被稱為體驗。
養娃雖然辛苦,但為什么很容易讓大人有充實感、成就感?就是因為大家對養育過程的投入和體驗是非常豐富的。
找到讓自己能夠傾注感情的人;或者面對一件事時,先放下對結果的執念,感受事情進展的過程,反而能更大程度緩解焦慮。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
這是作者身處集中營、被剝奪一切歡愉的極端環境中領悟到第三種途徑。
書中提及一個故事:一位年老的醫師患了非常嚴重的憂郁癥,起因是兩年前他最深愛的妻子亡故,醫師無法克服失去摯愛的悲痛。Viktor感到一切安慰的話語都是無用的,只是反問他:“如果您先離世,而您的夫人繼續活著,這時會是怎樣的呢?
醫師回答道那會非常可怕,她的妻子會遭受著無比巨大的痛苦。Viktor又說:“您看,現在她免除了這痛苦,而那是因為您才使她免除的。現在您必須付代價,以繼續活下去及哀悼來償還您心愛的人免除痛苦的代價。
Viktor認為痛苦在發現意義的時候,就不成為痛苦了。他不否認存在著全無意義的不必要痛苦,但他仍然樂觀地認為多數痛苦都可發掘出意義以給人精神支撐。
通常人們會認為只有你創造了價值、愛與被愛時才被賦予意義的光環。但Viktor卻說,每一個痛苦,每一個失敗,每一個絕望也都被附有著深刻的意義。特別是在痛苦時,我們可以穿越痛苦,精神得到了歷練,指向下一次的成功。
04
總體來說,Viktor的意義療法理論認為:
生命意義是實在的東西,人要尋求生命意義是其生命中原始的力量;
每個人的生命意義都不同,每個階段的生命意義也不同,必須由此人自己去尋找,一旦找到,他就有希望擺脫因生命空虛而產生的各種癥狀;
通過意義并不能使遭受者的痛苦減輕,但卻可以使痛苦變得難以忍受。這就是意義的價值。
我們當下的環境當然要比Viktor優渥許多,但他的意義療法的確能成為我們對抗當下巨大焦慮的一劑良藥。
我們需要停下來為自己的工作尋找到至少三類的意義:
對客戶/公司而言,自己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幫工作創造利潤和價值、幫客戶解決難題、讓一個有益的工作變強大對社會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對自己而言,工作的意義是什么?
讓自己經濟獨立、學以致用、獲得了新技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納稅人、透過職場這個窗口看到一個不一樣甚至更廣闊的社會、歷練成為成熟和優秀的普通人……
對有親密關系的人而言,自己的工作意義是什么?
能夠讓孩子和伴侶過得更好、可以讓父母享受自己安排的旅行、給貓貓狗狗提升物質基礎、成為別人稱贊的對象和榜樣、能夠把自己的所學和經歷傳承給后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