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人力資源管理的邏輯框架,可以概括為“1核心3價值”,“1核心”是以奮斗者為本,“3價值”是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
依據價值評價的結果,給予合理的回報,就是價值分配。對于員工從招聘到離職,從在公司內部跨部門橫向流動到晉升,華為有一整套人力資源政策。價值評價的核心是公正性,其關鍵是評價標準及評價程序的公正性。
01
價值創造
在價值創造方面,華為的理念是高增長、高壓力。一些中小企業,有10%~20%的增長,它們就很滿意了。但這樣的增長方式是沒有未來的,因為財富貶值的速度太快了。
在價值創造中,常見的誤區是根據內部的資源能力和條件制定目標,而不是根據外部的市場和機會制定目標。華為曾制定了一個目標:2020年做到1300億美元(接近萬億元人民幣)。其實這個目標多多少少是拍腦袋拍出來的,體現的是企業家的追求,當然前提是市場有這么大容量。企業家“拍完”目標以后,整個企業全力以赴驅動這個目標的實現。
公司總體目標制定出來之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下屬中有人接招兒,也有人不接招兒。一般來說,面對目標,大家開始都會說“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實際情況是,到年底這些目標全部實現了。俗話說“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但前提是有科學的方法去實現,華為對這些“科學的方法”做了大量的投資。所以,企業家要有雄心,勇于揭開目標的“蓋子”。
從這個理解來說,目標管理的機制就是一種“自己給自己下套”的機制,并非目標分解。在華為,老板只關心自己的目標,下屬的目標如果不支持老板的目標,就會被打回去重寫。在華為,目標是自己定的,叫作目標解碼,不叫目標分解。解碼是由下到上,這樣總體目標就是大家目標的總和。所有企業能力都是逼出來的,要用高目標倒逼企業內部的能力,這樣的企業管理才有效。蛋糕做大了,價值就創造出來了。
價值創造有兩大要素:一個是勞動,另一個是資本。要么資本雇用勞動,要么勞動雇用資本,誰雇用誰都是手段,更強的一方是雇用方,雙方共同的目的就是把蛋糕做大。價值創造者分為三類:第一類價值創造者是勞動者;第二類價值創造者是知識貢獻者,比如通過工藝改進降低成本10元錢的人,就是知識貢獻者;第三類價值創造者是企業家。企業家和常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追求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性才是利潤的來源。其實不確定性就是風險,企業家的工作就是管理風險,從而獲得高額利潤。企業家能看到將來的機會,并指揮團隊往那個地方發力。有遠見的企業家,還會同時布局市場和能力,當市場和能力能夠跟機會匹配時,機會和能力相遇,就是所謂抓住了機遇。
02
價值評價
華為集體進行價值評價,這就避免了個人說了算。個人權力過大,權力就會跟著個人跑,而不是跟著公司跑。集體價值評價的不足之處在于,效率會受到影響,會牽扯主管的很多時間和精力。華為在這方面也在不斷完善,但是一個基本的標準—責任結果導向,是一直沒變的。
好的價值評價有一個特點:是評價結果,而不是評價過程;是評價價值創造,而不是評價價值消耗。舉個例子來說,前段時間新聞里曝出某個城市有個很奇怪的現象,下傾盆大雨的時候,灑水車還在給花草樹木澆水。為什么會這樣呢?背后的邏輯可能是:灑水工人的考核指標是灑水次數、出勤次數。這樣的話,無論下雨刮風,灑水工人只要出勤就能拿到獎金。之所以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本質上就是因為只考核過程。正確的方式是考核結果,即花草樹木存活了就可以了,下雨天不用灑水,天晴時多灑水。
結果是用來考核的,過程是用來糾偏的,結果反映了價值創造,過程是價值消耗。只考核過程不考核結果,就是鼓勵員工多花錢。很多企業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指標,其實大多考核的是價值消耗,比如“培養了多少人”“舉辦了多少場培訓”,這是典型的價值消耗。華為考核“掙錢”,不考核“花錢”,因為掙了錢后才有錢分,花錢是為了掙更多的錢。
依此類推,客戶滿意度是過程指標,訂單和回款才是結果指標。僅僅讓客戶滿意,沒有訂單,沒有回款,這就是消耗。質量也不是結果指標。華為早年出現很多問題,就是因為考核指標不清晰。比如對于企業的客服中心,受理了多少問題、處理了多少問題,這些都是過程指標。客服中心應該考核客戶回頭率、客戶保有率和增值服務,這才是價值創造,其他都是手段和過程,不是結果和目的。正確的考核才會帶來價值增量,不然毫無意義。企業考核完成率也是錯誤的,比如一個人創造了1000萬元的利潤,完成率100%,另一個人創造了2000萬元的利潤,完成率50%,因此就說前一個人的貢獻大。其實創造了2000萬元利潤的那個人的貢獻更大,雖然目標完成率只有50%,也許這是因為他年初目標定得太高了。所以,企業在考核時應該注意盡量考核絕對值,少考慮相對值,回歸到正確的價值評價上。
價值評價的起點是部門的價值定位,就是部門成立的初衷,即它在價值鏈里面對什么負責。找到了部門的價值定位,考核就簡單了,這就是以終為始的思維方式。舉例來說,市場部相當于足球場上的前鋒,對總體銷售結果負責,它是一個機會中心,從財富的角度來講就是收入中心,必須源源不斷地給公司創造收入。
研發部門相當于創新中心,要源源不斷地給前線提供新產品,老產品交給生產部門。研發部門要創造新的收入來源,所以考核的就是新產品的收入。
售后服務部門相當于成本中心,也就是花錢的部門。成本中心的定位是保證前線及時到貨,所以用到貨率來考核,獎金主要來自成本的下降。華為供應鏈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萬元發貨成本率,如果這個指標沒有下降,說明沒有增量價值創造出來。
職能部門的定位是效能中心,業務單元給效能中心交費,效能中心給公司打造一個好的平臺,讓業務能力能夠提升,這就是效能中心的價值。后臺所有職能部門的考核,都要看是否對前線有支持、有幫助。很多企業犯這樣的錯誤:后臺職能部門的考核與前線沒有關系,聞不到前線硝煙的味道。很多部門沒有體現出與前線的關系,原因很多,比如很多企業畫組織結構圖時,先畫董事長,再畫總裁、總監,畫到最后,前線被忽略不計了,這是典型的管控思維。華為畫組織結構圖時,先畫客戶界面,把“前線怎么打仗”先搞清楚。如果客戶界面出現了“三不管地帶”,有問題無法解決,就由職能部門補齊相應功能,這就是后臺職能部門的價值。在這個原則下建立起來的組織,就是流程型組織。
職能部門的核心價值是資源開發,保證資源增值。比如人力資源部門的核心原則,就是實現組織不養閑人,將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對于能力強的人,要讓他擔當重任,否則就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人力資源部門負責消滅這些浪費。
從企業的價值觀到流程型組織的建立方式,就決定了各個部門的職能,也就能推導出不同職能的考核方式。當然,考核也要結合其他管理方式,這樣才能最大化地做到讓“組織充滿活力”。
03
價值分配
形象地說,價值分配就是“油門”,一腳油門踩下去,推背感出來了,這個價值分配就對了。如果油門踩下去車沒有加速,就說明價值分配出問題了。在華為,價值分配導向沖鋒,導向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圍繞“沖鋒導向”的價值分配,一定是錯誤的。比如,可樂的銷量對天氣的依賴很大,如果有人說“今年是因為天氣太熱導致銷量井噴,所以不能按照年初制訂的獎金計劃發獎金”,企業要平衡一下。如果這樣做,企業就沒有活力了。企業家要尊重這些不確定性,不能無視偶然性。
常見的價值分配錯誤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按工齡分配,工齡越長的人享受的待遇越好,其實工齡長的人在后期對企業的貢獻是遞減的,華為沒有工齡工資。華為有個退休政策,年齡達到45歲,工作滿8年就可以光榮退休了。后來華為又出一個補充政策,年齡在40歲以上的亞健康人員都可以退休。讓年齡大的人提早退休享受生活,既是對這些員工多年貢獻的肯定,同時也能把更多的機會和崗位讓出來,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空間。
第二種是按學歷、認知水平分配。學歷只是個人學習能力的體現,并不必然地給企業帶來價值。
第三種是工資普調。
華為講求“不讓雷鋒吃虧”“給火車頭加滿油”,能干的人肯定能升職加薪,而且加薪非常快,這是華為的特征。華為創造了一種長期艱苦奮斗的文化,能夠沖鋒。大家很辛苦,但是結果是好的。不想過程辛苦,又想要好的結果,如果這種想法在企業實現了,說明這家企業出了很大的問題,人才肯定會離開。“過程很舒服,結果不舒服”與“過程很辛苦,結果很舒服”,很多人還是會選后者,因為不管怎么說,后面的情況還能讓人賺不少錢。所以,價值分配要導向做大蛋糕、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