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的職場人士曾為了離開上司而離職
根據全球知名的民意測驗和商業(yè)調查公司蓋洛普最近的一份《全球職場環(huán)境調查報告》顯示:一半的美國職場人士曾為了離開上司而離職。在歐洲、亞洲、中東和非洲職場人士中,這一比例與美國的情況相近,甚至更高。這份調查與蓋洛普此前的調查均顯示,員工敬業(yè)度(即員工實現組織目標的意愿和努力程度)與他和上司的關系存在明顯相關性。
在認為自己敬業(yè)的員工中,77%使用積極的語言描述與上司的關系(如「領導關注我的優(yōu)勢」),而「不敬業(yè)」和「主動回避工作」的員工中,這一比例分別僅為23%和4%。這種情況讓人憂慮,因為研究顯示,敬業(yè)員工是企業(yè)成功的關鍵推動力,而根據蓋洛普的報告,全球僅有13%的員工算得上敬業(yè)。
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員工是否敬業(yè),與管理者對管理的認知水平有很大關系。
02
工作即修禪,管理是常識
峨山禪師是白隱禪師晚年的高足,年老的時候,有一次在庭院里整理自己的被單,信徒看到后覺得很奇怪。信徒問:「您有那么多的弟子,這些雜事為什么要您親自整理呢?」峨山禪師道:「老年人不做雜事,那要做什么呢?」信徒說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禪師非常不滿意,反問道:「你以為處理雜事就不是修行嗎?那佛陀為弟子穿針,煎藥又算什么呢?」信徒因而了解到生活中的禪。
同樣,在職場,員工是否處于激活狀態(tài),是否敬業(yè),與管理者的認知和身體力行有很大的關系。
一般人對于修行的最大誤解就是把修行與做事分開來看,這是概念的誤區(qū)。
其實,無論是修行,還是其他事情,如果不能用在實踐中,就不是最好的,管理也是如此,管理就是把理論變?yōu)槌WR的過程。平時我們學的都是知識,沒有把它們變成常識,可是只有真正成為常識的東西才可以去操作。
03
有效率管理的三個誤區(qū)
在中國,很多管理者不明白管理的真正意義,其實管理就是做決策。管理所做的決策就是讓下屬明白什么是重要的,要讓他們知道去做什么。
中國的很多領導者在夸下屬的時候很喜歡用「悟性高」、「會揣摩」、「能領會」這三個詞,我很反對這三個詞。這三個詞之所以會出現都是因為管理者指令不清,無論領會、悟性還是揣摩都會和你的指令有一定距離,這就是我們在管理上犯的一個很大的錯誤。必須要清楚地讓下屬明白你的指令后,才能有效率。
很多人在管理的時候都力圖證明作對而不是力圖解決問題。當問題來臨的時候會馬上去分析誰造成的,責任歸誰,原因是什么,但是這些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意義。這個時候真正要做的應該是召集所有人一起解決它,這才是管理,而不是糾結這件事由誰負責,因為事情已經發(fā)生,此時對錯已沒有任何意義,只有解決了問題才有意義,否則管理一定毫無效率。
管理雖無對錯之分,卻有好壞之別,有水平高低。管理水平的高與低、管理的好與壞取決于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能不能夠完全融合。水平高的管理就可以讓所有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保持一致,沒有沖突。而水平低的管理就是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沖突。
管理最大的挑戰(zhàn)也就此,能不能讓所有人的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保持一致,這就是水平高低好壞的分水嶺。
在大部分效率低下,內部無法協(xié)同的組織中,基本上都是由于對管理常識的誤解,很多時候并不是員工的素質不行,也不是企業(yè)文化不夠好,當遇到管理不暢,員工能力弱的情況,首先需要檢討的是管理者自身,管理的認知和行為是否正確,只要管理者具備正確的認知和行為,所有人的績效就一定會展示出來。
04
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有句話說的很好,「沒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將軍」。在組織管理中這個理論模型也告訴我們同一個道理,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因為如果管理者能夠運用不同的管理風格,無論何種成熟度的員工,一樣可以獲得有效的結果。
管理者行為的選擇主要考慮下屬的特征和工作環(huán)境,主要作用就是為下屬提供支持和幫助,清除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各種障礙,所以管理者的具體任務就是識別每一位下屬的個人目標,知道他們的需求和愿望,也要了解他們的能力,同時需要知道他們所承擔的工作任務的特征,建立薪酬體系,使個人目標和組織績效掛鉤,以獲得滿意的績效水平。
對于有能力的員工,管理者也需要很好的了解他們的需求特征,選擇合適的途徑和工具,讓有能力的員工發(fā)揮更大的績效。
對于有能力的員工需要管理者尊重并授權。尊重,這個非常重要,幾乎所有有能力的員工都需要更加明確的尊重,更加需要傾聽他們的建議并獲得運用;另一方面就是要給他們相應的授權,因為有能力的員工常常用能夠得到權力的大小來判斷自己的價值,所以他們對于權力會看的更重一些。
如果可以給出這兩方面的努力,這些有能力的員工就會創(chuàng)造出更大的績效,同時他們也能夠獲得很高的滿足感。
讓管理產生績效,最終體現在下屬的成長中,相對于管理中的所有資源來說,人是最重要的管理資源,對人的激勵也是最重要的。
對于這個方面的認識,管理者都不會缺少,而缺少的是對于下屬成長的安排和支持。下屬的績效是由管理者決定的,也是管理者設計的,只要管理者了解到下屬的長處,并能夠按照其長處設計下屬的工作和職能,績效會自然得到提高。
05
有兩點要提醒創(chuàng)始人
我們經常把創(chuàng)始人和管理者混淆,管理者要承擔的東西比創(chuàng)始人還要多一點,對于創(chuàng)始人和管理者之間認知的模糊,有兩點我要特別提醒創(chuàng)始人。
第一點,我發(fā)現其實做管理者你也可以把它做得很簡單,也可以做得很復雜。
所謂可以做得很簡單,就是你做出績效就可以,只要你把績效做出來,其實你就是一個很好的管理者。但是你也可以做得很復雜,所謂很復雜,就是我們可以做出很持久的績效出來。
做出績效和做出持久績效,確實要求是不太一樣的,所以我今天講的這個部分,我先稍微說明一下,我是從持久績效來講,但是你別拿這個來要求你所有的管理者。我為什么要特別聲明這一點?只要你的管理者做出績效來,就一定要記住必須肯定和接受,這就夠了。
因為我們既然是有一個創(chuàng)始人的身份,我們就希望它是一個持久的績效,所以我現在談的是這個部分。換個角度說,持久績效和績效有可能不是由一組人做出來的,可能我們就是好多組人能把他做出來,但是好多組人把他做出來的時候,我們是要明白你作為管理者你必須修煉和訓練的東西到底是什么,這是第一個概念,叫績效與持久績效。
第二個,我們在講創(chuàng)業(yè)者和創(chuàng)始人這兩個角色的時候,同時你也是管理者。
只有當你到企業(yè)家那個身份的時候,你才跟管理者這個角色剝離開,我們才會動用兩組人的角色來完成一個績效,在創(chuàng)業(yè)者和創(chuàng)始人這個角色下,你自己也是管理者。
這也是為什么今天我要很復雜地來講管理者。我就會把管理者這個修煉單獨拿出來。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希望你有持久的績效,一個是我認為在創(chuàng)業(yè)者和創(chuàng)始人兩個角色下,你本人就是管理者。
所以,我們曾經在討論王石是創(chuàng)業(yè)者還是管理者的時候,爭議一直都很大,其實你不需要爭議,因為他一直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個管理者,但他同時是一個創(chuàng)始人。所以當他以創(chuàng)始人身份的時候,他就會面對這個資本進入,如果他很清楚他又是管理者的時候,其實資本進入的時候他不會那么糾結。
為什么我要特別強調你一個人的這兩個角色?是因為在這個階段你非常辛苦,因為我剛才說的,生成整個企業(yè)的全過程的這個部分,那五個要素你得承擔。然后你同時又當了一個管理者,所以這七個修煉恐怕也得有。真正最后變成企業(yè)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你得把這幾個階段都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