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業的績效管理分為2個目標服務:
一:定期考查員工的業績,并以此獎勵或懲罰員工。
二:保持員工和組織之間的有效溝通,努力使二者保持一致,實現員工目標與企業戰略目標的對接。而在一定意義上,后者更是績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所在。
企業的運營說到底是對員工的運營,而員工的工作狀態、工作能力往往決定著企業的效益。當員工的工作狀態好、工作效率高時、企業的整體運作效率就高、企業的效益也就越好。而如何讓員工自主發揮這種工作的積極性?讓員工工作狀態達到最佳?就要從績效管理入手。
例如,18世紀末期,英國政府決定把犯了罪的英國人發配到澳洲去。一些私人船主承包從英國到澳洲的大規模運輸工作,最初英國政府是以上船的人數來支付運輸費用的。
當時那些運輸犯人的船多為一些很破舊的船改裝的,船上設備不僅陳舊、環境還很簡陋,沒有任何醫療用品及醫生。船主為了謀取更多的費用,不惜“超載”,因為一旦船到達大洋彼岸,船主就可以賺取到高額運輸費,而對于船內的人是死是活船主則毫不關心。甚至有些船主,為了降低運輸費用,還故意斷水斷糧。
3年后,英國政府發現,運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死亡率高達37%!英國政府很是困惑與不滿,為此,英國政府絞盡腦汁想了一個讓死亡率下降的方法,他們的把付款的方式由上船支付改為下船按人數付費,即只支付船上活著的人數費用。新政策一出,船主為了賺取更多的費用,降低死亡率,不僅重新整改船,還在船上配備了醫藥品和醫生。此后,船上的死亡率由37%直線下降到了1%左右。
這個案例則真實的說明,當制度規范不明確、目標計劃不具體、獎懲制度有缺失時,就很容出現“鉆制度漏洞”的問題。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根據企業發展建立一套以績效為核心的運營系統,這樣員工在工作時就可以“自我監督、自我提升”。而當員工工作自覺性提高時,企業的效益才能提升,企業才可以真正實現自運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