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
的正確認知
認知一
填報志愿才是真正的高考
首先關于高考,家長和同學應該建立一個關鍵的認知,那就是高考成績放榜不是高考的結束,而是高考的開始,填報志愿才是高考的結束。
高考取得的成績事實上并不能決定最后的大學入學情況。填報志愿的策略與技巧才更為關鍵。如果說高考考試是在考核廣大莘莘學子的學習能力與應試能力的話,高考填報志愿則是在考驗家長們關于子女學業生涯與職業生涯發展的認知和策劃能力。所以,在現實生活里,所謂高考,早已成為對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家長關于子女生涯規劃能力的雙重考驗。家長如果缺乏子女生涯規劃方面的意識與能力的話,這一場高考也許就會因為自己的能力與眼界的不足而讓孩子十余年寒窗苦讀的努力付諸東流。
認知二
考上大學不是終點,
大學生活是生涯的起點
過去二十年的時間里,各地高考的水漲船高,以及各種補課提分機構的焦慮販賣,讓高考在學生和家長的心智里建立了一個誤區的認識。那就是從孩子進入小學開始,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考上大學。學校老師、家長、補課機構、甚至是面對高考的同學之間所建立和傳遞的信息情緒都是高上大學即人生巔峰的認識。筆者在大學擔任教授的17年時間里,親身感受到的是廣大走進大學校門的大一新生在入學的前兩年普遍出現一種學業荒廢的狀態。他們的內心都有一種人生巔峰目標已經完成,對母校、家長已經有了交代。甚至最近這些年在考生人群里把高考乃至研究生考試結束稱作“上岸”的說法。可見廣大學生心中對大學學習生活的誤解。
在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聯合研究中發現,人類最佳學習并實現學以致用的知識轉化的黃金期就是19-26歲期間,這正好是大學學習的時期。因此,基礎教育階段的核心教育任務就是培養同學們對廣博世界的熱情并產生未來要投身在哪種生活方式和事業領域的目標感。而同學們進入到自己內心志向的大學并在心之所向的專業開展與生涯發展緊密相關的研究學習,最終成為這個領域的可造之材。
然而我們當下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狀態則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樹立了考上大學即巔峰的目標。至于專業和未來的生涯發展則基本上沒有考慮。在最佳學習并產生轉化成就的大學黃金時光里,他們不知所謂的虛度著時光。然后在畢業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四年大學時光似乎什么都沒有學,即便學了專業知識也與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向南轅北轍,于是再次選擇考試升學攻讀研究生。而在基礎教育階段造就的關于“考試”的目標認知再一次出現,讓同學們將考上研究生作為又一次“上岸”。事實上這不過是重蹈大學本科不知所謂的覆轍而已。過去存在一種畢業即失業的說法,而如今則成為入學即失學的狀態。
因此,提早建立關于生涯發展的目標感,并以目標感為指向開展大學專業的選擇,然后為此努力奮斗學業才是應對高考的正確日常。
認知三
填報志愿不要單一依賴技術黨
因為廣大考生和家長都把高考作為人生目標里程碑,這就讓高考填報志愿成為了一個可以被技術操控的活計。根據個人成績、區域排名、省級排名結合大學排名、專業排名、生源錄取排名等出現了一系列的職能數據綜合算法。應用這些算法的結果則可以確保志愿填報肯定會被一所大學錄取。然而接到錄取通知書是一回事,步入大學校門開展4年的學習生活又是另一回事。如果在高考這件事上我們沒有關于未來生涯發展的眼界和意識的話,單純的采用技術黨的方式,通過精確的計算報考志愿,得到錄取通知書,雖然獲得了一時的喜悅,但接踵而至的則是大學4年枯燥乏味,不知所謂的生活時光。這也是筆者在實際大學教學生涯里每年都會看到的新生狀況。
普遍的新生都在大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關于自己未來生活與事業發展的迷茫與困惑。而此時家長們則往往采取勸說孩子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好歹把大學讀完,拿到文憑再說這樣的態度去寬慰孩子。要知道,這種態度和方法對于處在迷茫困惑狀態中的大學生而言是無效的。畢竟他們已經20歲了,發展出了成熟的獨立意識,關于自我生涯發展應該怎樣的人生議題已經有了務實的思考。他們非常清楚自己必須在接下來的某個時刻完成自己成為“成年人”的蛻變,但同時他們又不知道要如何采取行動完成這個變化。他們非常渴望那些具備生活經驗與智慧的長輩給與自己指導和建議。而此時他們得到的從家長方面的建議確實“堅持一下,拿個文憑再說。”的勸慰。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們在成長的關鍵時期被“卡殼”的狀態。此時他們心中對于曾經幫助他們獲得錄取通知書的“技術黨”應該只有滿滿的抱怨吧。
科學有效的高考
志愿填報三步驟
第一步
盡早確定人格天賦
與專業成就取向
大學的學習生活不同于基礎教育階段的文化普及與應試能力培育。學生是在自己心儀的專業接受專業領域的學術教育。因此,如果在填報志愿之前就可以確定自己向往的專業方向就變得尤為重要。
在認知心理學介入教育實踐的研究中發現,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的生涯發展天賦。這些天賦蘊藏在人格因素當中,比如一個目標感強烈,渴望通過每個目標的達成而獲得成就感,并因此得到身邊人的贊許與社會尊重的人格,就會非常適合在項目攻關性質以及策劃創意類的專業領域取得發展成就;而一個對身邊環境充滿敏銳的覺察力,并可以準確生動的表達這些被自己捕捉到的情緒情感的人格,就會非常適合在人文藝術創作的領域有所建樹。
因此,家長和同學們有必要及早了解到自己的人格屬性以及在這些屬性中蘊藏的專業成就天賦取向是什么。自己的人格天賦取向就是生涯發展的目標感,更是源源不斷的內驅力與進取心的心理動力。一旦錨定人格天賦取向,對于專業與未來職業的發展取向就會產生一份確知和信念。據此開展高考志愿填報才是最合理與科學的選擇依據。
既然大學生活是生涯發展的起點,那么就讓高考填報志愿成為進入美好大學學習生活時光的起跑線。
第二步
填報志愿的正確邏輯思路:
“確定專業、搜集院校
確定城市”
學習這件事從本質上說是反人性的。因為人性天生就是趨利避害,選擇舒適的感受是我們人性中最樸實的反射。而學習則充滿了枯燥,這當然是對人性的一種考驗。而戰勝學習枯燥感的最有效動力就是內心的熱愛。因此,在填報志愿這件事上,被科學實踐驗證最有效且正確思維邏輯就是先確定學生熱愛的專業領域,這份熱愛一定是與人格天賦與成就取向相吻合的。之后開始收集所有開設這個專業的大學院校信息;最后再次根據學生的人格天賦和對未來生涯發展的趨向來選擇大學四年時光所要身處的城市。這樣對于專業、大學和城市就有了非常清晰的志愿范圍。
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目標感是一個人持續保持進取的核心動力。而目標感是關于“我要在哪里生活?我要投身的事業是什么?我要和怎樣的組成家庭?”這三個人生議題的趨向回答。如果說高考是決定人生的一次重要抉擇的話,那么它一定是關于上述三個問題的一次至關重要的生涯發展選擇。
遵循“確定專業-收集院校-選擇城市”的邏輯步驟,可以有效的為生涯發展的目標規劃清晰的路徑。試想,大學4年,我們在自己熱愛的專業(也是未來要投身的事業方向)研習,4年積累的人際關系和社會資源則成為自己接下來在這個城市安身立命的保障;在接下來的城市生活里發展出自己的愛人并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這才是一次有效的高考志愿填報帶來的效果。而與之相反,則帶來了至少4年枯燥乏味的大學生活,青春也許就在這樣的乏味中被荒廢了。
第三步
技術保障萬無一失
技術黨在當下這個內卷嚴重的社會環境中是必須存在的手段。但這個手段在高考志愿填報這件事上一定是最后一步要去使用的。在錨定了人格天賦,確定了專業,圈選了院校范圍,選了心儀的城市之后,就要使用技術算法結合自己的成績填報符合上述范疇的院校。技術手段為得到錄取通知書做了最后的保障。而第一步與第二步則為生涯發展的未來生活奠定了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