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做什么的?”過去曾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然而,現在的年輕職業人卻不那么容易歸類。填寫LinkedIn個人資料時,我還是不知道該把什么職業排在前面。我既是一名記者,也是一名營銷顧問,還是一家網絡公司的共同合伙人。這些工作對定義我的身份同等重要。而我那些千禧一代的同輩人發現他們也處于相似的境地。在千禧一代中,我還真不認識有哪個人能夠用一份“工作”定義自己的身份。“千禧一代不僅僅是某個位置上的球員,”維亞康姆(Viacom)旗下致力于潮流發現和創新的Scratch公司的羅斯·馬丁(Ross Martin)說,“他們不僅僅做一壘手或只打左外野。他們是‘運動員’,而他們的外部硬盤可以連接用來同時做很多事情。”
千禧一代所奉行的多職業主義,被MTV或維亞康姆稱為“操持副業”。正在勞動力大軍中獲得眾多擁躉。根據青年企業家協會(Young Entrepreneur Council)預測,到2014年千禧一代將占美國勞動力的36%,2020年這個比例將提高到46%。千禧一代不用公司或職業作標簽。他們不為IBM工作,而是做智能電腦。這種說法可能在語義上有些許出入,但這強調了他們優先考慮的是技能組合而非雇主。
現在有兩種態勢正在比肩上演。千禧一代既會同時做幾份工作也會陸續換很多工作。根據德瑞大學(DeVry University)和哈里斯互動(Harris Interactive)的說法,接近1/6(22%)的人期待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能為6家或者更多不同的公司工作。只有28%的人希望職業生涯中為之工作的雇主不超過三個。
無可否認,多職業主義一定程度上受到經濟因素的推動,同樣還受工作-生活重點轉移以及寬泛的“職業”界定的影響。而一致的結果是,千禧一代不再將自己的身份維系在一個公司或一份職業上。
“做什么比在哪里做更重要。對他們來說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他們工作不只為領一份薪水,而是要讓生活有所不同。”揚·羅比凱廣告公司(Young&Rubicam advertising agency)的桑迪·湯普森稱。“在過去,生活有一定的順序:先完成學業,然后找份工作,再買棟房子。這一代人不按順序出牌。他們只做那些感覺對的事,(較少)感到有按部就班前進的壓力。”
對于企業來說,應對多職業主義的這一代人時,機遇和挑戰并存。“你有三種處理辦法,”馬丁說,“你可以排斥它,無視它或擁抱它。雇主或許這樣想,‘如果我付了你工資并給你了一張辦公桌,我期望你做這份工作。我不想聽到你還在做別的事情。’但如果員工做了副業后工作更到位,更富成效呢?”馬丁說雇主們需要把多職業化看做一個機會,而不是競爭。
同時,多重職業還為雇主管理企業帶來了很多麻煩,包括忠誠度分裂、優先級調度和利益沖突。許多傳統企業錯誤地一味進行遏止。很多雇主要求員工在尋找另一份工作前先要獲得許可。其他的人力資源部門沒有明令禁止員工的其他活動,但他們會設限留住他們。
為此,甲骨文(Oracle)對非本職工作所持的指導方針是,軟件開發者們“用他們自己的時間且在不動用甲骨文的任何設備的情況下”可以“利用工程學知識為非競爭產品服務從中獲利”,但不得是任何“甲骨文將來可能提供的產品”。
同時,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意識到員工在不同工作中切換可以提供新鮮視角和創新策略。“千禧一代想要有所貢獻,他們想要(在工作中)做得更好。(所以)創建一個生態系統很重要,讓千禧一代參與制造變化的過程。”馬丁如是說。
維亞康姆的Scratch公司目前正與包括Dr Pepper、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微軟(Microsoft)等客戶合作,以便有效利用身兼多職的千禧一代(或從他們身上獲益)。萬事達也擁護千禧員工和實習生所帶來的這種文化改變,并把他們稱為“年輕職業人”。“我們認為如果我們為年輕職業人提供獨特的機會,他們工作時將會很投入。”
萬事達的一些面向年輕人的項目包括“產品開發快車道”(Product Development Express),這是一個為時48小時的“節日”期間年輕職業人被授命開發專門針對年輕消費者的新產品雛形。從今年8月1日開始,萬事達卡將推出一個為期8周的“開發者大賽”以激勵員工利用其PayPass Tap&Go支付軟件創造新的移動程序。科恩說,這些項目惠及雙方:千禧一代增加了技能,萬事達更好地理解了“是什么推動這一代人前進。”
最終,所有的用人單位都需認識到副業,無論是多金的外快還是不為賺錢的愛好,都是有益的。“如果我做T恤生意并發現我的一名員工擁有一個人氣很高的博客,我就要問自己,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點什么?該如何借鑒?”馬丁說道。
湯普森補充道,“擁有多種興趣是創建幸福生活之道。雇主們看到(多重職業)使員工工作起來更富成效也更開心。而開心的雇主更會長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