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30歲左右建筑行業的來訪者P先生找我咨詢,他說自己是從外省到杭州來打工的,干了幾年下來真有些厭倦。
P先生說去年疫情后把老婆孩子都接到了這里一塊生活,感覺壓力更大了,完全體會不到工作帶給自己的樂趣,更不用說談個人理想,實在太難了!
他問我:難道上班真的只是為了吃飯、為了掙錢嗎?
我可以理解他的這種苦惱,對此,我個人談了幾點看法。
一、不同生活階段的人工作的意義感不同
假如一個職場人的生活還處于溫飽或者剛進入小康的狀態,那么工作的主要意義還是以生存需要為主。
在我自己剛剛畢業的那會,第一個月工資僅有800左右,彼時的租房成本一個單間至少也得600起步,所以工資算是入不敷出的狀態。
那會兒我感覺自己工作的目的就是賺錢養活自己,先能夠在這座城市生活下來。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我的收入翻了好多倍,不僅沒有了住房的負擔,而且還能靠著工資收入進行理財規劃,實現財富增值。
現在我就會感覺工作的意義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拼搏,也會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去奮斗。
這件事放到P先生的身上考慮,家人和自己在大城市打工,假如收入不高,還要面對許多現實壓力,工作的主要目的自然就成了賺錢養家,而不是滿足個人志趣。
二、理解職業的本質是交換
許多人覺得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吃飯,所以還是不太看得起自己的職業,認為那違背了個人的職業興趣。
但是從職業的本質來說,其實工作就是一種交換。
舉個例子來說,我曾經有個朋友是做攝影工作的,某次他應聘到一家攝影店,都是拍人物照片的,工作了幾個月就辭職不干了。
我問他為什么辭職,他說對拍攝人物不感興趣,更喜歡攝影風景相關的。
雖然我理解這位朋友的想法,但是似乎他并沒有理解職業的本質就是交換。簡單地說,攝影師提供專業的攝影服務,然后老板給他兌現應有的回報。
這里所指的回報包括工資的支付,也包括職位的晉升和情感意義等各個方面。
也許攝影師的興趣只是在拍攝風景,但倘若沒有一家機構愿意為你的興趣買單,那么興趣最好也無法兌現足夠的價值。
三、工作能結合興趣發展是最優解
我們的職業規劃力量中,有個著名的“三葉草”模型。
這三片葉子,分別是興趣、能力和價值觀。
如果在一份工作中,某一片葉子缺失了,這個工作很可能也會出現問題。
就拿P先生來說,他的能力在工作當中也許沒有什么問題,但是興趣和價值觀這兩年顯然出現了很大的波動。
他對目前慣性操作的工作內容逐漸沒有了什么感覺,也不太認同公司發放的這點收入待遇。
所以內心也希望辭職換一份工作,但是一時半會都不敢辭職失業,于是出現了對工作消極的一種情緒狀態。
我們看到那些職業狀態比較幸福的人,往往對工作是很感興趣的,也很有能力處理好工作中的問題,同時也非常認同所在的組織體系,比如企業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