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學了那么多知識,人生卻一點改變都沒有呢?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惑。
自己明明也看了很多書,學了很多課程,但就是感覺學了之后好像沒啥用,人生好像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變。
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呢?讀書到底有沒有用?
這個問題曾經一直困擾著我,現在我得到了一些答案:
因為行動才是改變的起點。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知識分為兩類:
隱性知識VS顯性知識
人類的整個文明史,可以概括為知識的學習史和傳遞史。
如果哪一天人類不再學習知識,也不再傳遞知識,那么整個文明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到底什么是學習,學習的時候我們到底在學什么?
我們其實是在學習巨人的知識。
但是進入職場后我突然發現,光學習巨人的知識似乎遠遠不夠,這其中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問題就出在:其實很多知識,巨人是無法教給我們的,這部分知識叫做隱性知識,也叫默會知識,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
我們一生中所學的所有知識都可以被分為兩類“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
顯性知識:能夠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知識。
這部分知識,因為它能夠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我們能直接從巨人那里學到。
比如我們在學校里學習的數學知識、物理知識、生物知識等等。
隱性知識: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知識。
這部分知識,因為它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我們無法從他人那里學到,只能自己去行動中感悟。
比如技能運動類的知識或者是一切需要涉及到行動的知識,都會存在部分隱性知識,比如開車、吉他、營銷、管理、情商。
舉個例子你就懂了,如果大家有學過開車,你一定會很感受深刻。
當教練把一個步驟教給我們的時候,各種注意事項和方法都一五一十地告訴我們了,但是為什么我們就是學不會呢?難道不是應該懂了就能做到嗎?
還記得我學倒車入庫的時候,教練生無可戀地讓我練了整整一天,最后結束的時候,教練解脫地說了一句:
“行了,你痛苦的一天結束了,我痛苦的一天也結束了。”
這就是我的學車過程,非常痛苦,非常緩慢。
為什么學車這么難學呢?難道不是教練把知識教給我們后,我們就能立馬學會,然后開著車直接去參加考試嗎?
為什么教練把開車的知識教給我們之后,我們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來練習才能徹底學會開車呢?
因為開車是一門技能,它需要涉及到運動,它需要涉及到行動。
而一切涉及到運動、涉及到行動的知識,都必然包含隱性知識,這部分隱性知識根本無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我們無法從他人那里學到,只能自己去行動中體會。
而隱性知識的學習是沒有捷徑的,你必須去行動,在大量的行動中去體會,如此才能完成對隱性知識的學習。
當然,聰明的人可能學得快一些,但是行動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
我把這種“通過行動完成對隱性知識的學習”的學習方式取了一個名字,就叫做動態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在行動中學習。
就像“模型樹”的學習,因為它涉及到實操,涉及到行動,因此它一定存在隱性知識,這類知識我根本無法教給你們,只能你們自己去實踐中感悟。
這是我想告訴你的第一件事:知識分為兩類——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
一個知識,只要它涉及到運動、涉及到行動,就必然包含隱性知識,因此行動是必不可少的。
行動是必不可少的!
行動是必不可少的!
行動是必不可少的!
重要的事說3遍,希望大家一定要意識到行動的必要性。
同時這里也提醒一下,不是看書沒用,而是看書只是第一步,看書能幫你快速掌握顯性知識;但接下來還需要第二步,即去行動中學習,去行動中補足隱性知識。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學了很多東西之后依然很菜,請不要焦慮,因為你還沒有行動。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宏觀套路與微觀體感:
如果你真知道了,你就能做到
講了這么久,那么認知與行動之間的關系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不論我們的文化水平如何,大概都聽過“知行合一”這4個字吧,那是我第一次思考認知與行動之間的關系。
感覺自己快觸及真理了,然而,我想多了。
后來我聽吳伯凡解讀“知行合一”這四個字時,吳伯凡說:
知行合一的意思不是說學習之后必須行動,而是說,真正的知道跟行動是同步的,如果你真知道了你就能做到。
晴天霹靂,原來我們無法做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并沒有真的知道。
那么,怎樣才能算真的知道呢?真知道的衡量標準是什么呢?
梁寧的解釋非常精彩,梁寧說,我們平時學的那些“套路、框架、理論”都是宏觀套路。
它重不重要呢?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人沒有宏觀套路,他的知識體系就會很亂,不成體系。而不成體系,這個人就很難成為高手。
但是,但是來了,光有宏觀套路是不夠的,你還必須有足夠的微觀體感。
什么是微觀體感?舉個例子你就懂了。
聽過日本的壽司之神嗎?他就是一個把微觀體感重視到極致的人。
他要求學徒,前十年時間只能練習擰毛巾和用刀,10年之后才有資格學煎蛋。
你可能覺得這太夸張了,10年時間就只能學習擰毛巾和用刀,連煎蛋這么簡單的事都做不了。
然而事實就是,的確需要如此長時間的練習。
在紀錄片《壽司之神》里,學徒對采訪人員說道:“我練習煎蛋很久了,以為自己沒問題了,但在實際操作時卻不斷搞砸。”
最后這位學徒煎了200多個蛋之后,才終于做出了第一個合格的煎蛋,得到了壽司之神的認可。
聽到這兒你可能會疑惑了,200多個蛋,壽司之神是怎么知道哪個蛋是合格的?這200多個蛋真的能吃出差別嗎?
這就涉及到壽司之神的微觀體感了,他用90年的時間來感受這件事,雖然我等菜雞吃不出來,但是壽司之神一看便知。
這是一種“把微觀體感修煉到極致”才具備的能力。
這種能力不只是壽司之神才具備,各行各業的老師傅都具備這項能力。
為什么微觀體感一般只有老師傅才具備呢?
因為它的本質其實就是隱性知識,這些隱性知識無法從別人那里學到,因此只能自己去行動中體會。因此微觀體感其實是時間和練習堆出來的,所以微觀體感一般只有老師傅才具備。
而我們從別人那里學到的知識只是宏觀套路,宏觀套路與微觀體感之間的關系,就像算法與大數據之間的關系,一開始的算法是非常粗糙的,所以我們需要大數據去不斷完善這個算法。
比如無人駕駛,它需要大量的數據才能完善它的自動駕駛算法。
如果數據太少,它的算法就會非常智障,會非常容易出車禍。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行動才是改變的起點
寫到這兒,文章其實已經寫完了。但是最近,我越來越感受到一個東西,就是行動的力量。
這種力量無比強大,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但我還是想嘗試用我有限的表達能力,把其中的部分顯性知識表達一下。
那就是:只有行動才能帶來改變。
不論你學了多少宏觀套路,你都必須行動,除非你做的是純科研工作,比如研究數學,研究哲學;如果你不從事這類工作,那么行動將是你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