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炳添:一個寫論文的奧運冠軍
這個夏天,蘇炳添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在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的半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成為首位闖入此項目決賽的黃種人,并在決賽中取得第6名。
而就在網友一起歡呼“蘇炳添,真牛”的時候,他又一次給我們帶來了驚喜:
除了短跑運動員之外,蘇炳添還有另外兩個身份: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以及北京體育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
他在創造記錄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論文帶火了,據說蘇炳添在備戰奧運的同時還在撰寫博士論文。
沒想到平時訓練刻苦的蘇炳添,不光是博士,還寫出了非常有價值的論文。
這真的刷新了很多人對于運動員的認知。
要知道,運動員平時的訓練量是非常大的。
像田徑運動員每天都要進行至少4-5小時的高強度訓練,訓練強度大到很多國家隊運動員坦言:訓練完后只剩下眼睛能動了……
中國田徑隊曾發布過蘇炳添的訓練視頻,蘇炳添能夠保持這樣的成績,和平時的刻苦訓練離不開。
蘇炳添甚至在備戰奧運會期間累到骨裂。他說一天的訓練下來,晚上做夢都在練起跑,早上起來反而更疲憊了……
翻看蘇炳添的微博,你會發現,他曬的幾乎全部是跟訓練和比賽相關的內容。
堅持完成高強度訓練之余,還能抽出時間整理數據做研究,寫出高質量論文,蘇炳添著實令人敬佩。
在蘇炳添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即使再忙再累,也要花時間去學習、去精進。
反觀我們身邊的很多人,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后,回到家里就只是打游戲、玩手機。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在這些日積月累中拉開的。
優秀的人,不會把忙碌當成借口,他們就像蘇炳添那樣,珍惜每分每秒,把時間利用到極致。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一個人越優秀
越能安排出時間精進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下班后的人生。
有些人在告別學校后就停止學習了,而另一部分人,卻在工作之余不斷提高,持續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久而久之,這兩種人之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有很多人也知道應該學習,但他們總是抱怨:
工作太忙了,真的沒時間;
下班到家已經很累了,難道還要學習嗎?
煩心的事已經夠多了,我只想看個電影,刷刷抖音,難道不行嗎?
……
這聽上去沒錯,但其實都是為懶惰找的借口。因為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忙卻比你有時間。
比爾·蓋茨在創立微軟成為世界首富后,工作非常繁忙,總是感嘆時間不夠用,于是以分鐘為單位規劃行程,將每分每秒的效用最大化。
蓋茨的辦公桌上常年擺放著20多本書,秘書要定期幫他更換。
他的秘書說,蓋茨每年大約能讀上百本書,而且只讀紙質版。
出差的時候,蓋茨要帶一個非常大的行李箱,里面裝著紙質書。
無論是在車上,還是飛機上,亦或是會議間隙的休息時間,蓋茨都會拿出書來讀。
他還專門開了一個名為“蓋茨筆記”的博客分享知識,撰寫書評。
蓋茨說過:“突破人生局限最好的辦法是讀書。再忙,也要給自己讀書和思考的時間。”
國內也有很多成功人士非常重視讀書,比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
大學期間,他4年讀了800多本書。創業這些年,工作再忙,他也堅持著每天晚上讀書的習慣。
我身邊也有一位朋友,他下班后簡單的吃完飯就待在家里上網課,學習專業知識,周末也經常窩在家里看書,還經常去參加各種論壇。
短短兩年,他就已經成為了所在行業內的專家,薪資翻了好幾倍,還成為了很多公司的顧問,結識的人也都越來越厲害。
這位朋友我是打心眼里佩服的,他曾說過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像我們這種普通人,沒有背景,沒有關系,也拼不了爹,我們能拼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不努力,誰也救不了你!”
“忙”、“沒時間”只是借口,時間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
看到那些優秀的人,都能在工作之余花時間去學習精進,你還有什么資格懶惰下去?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哪怕工作再忙
你也有辦法成長
時間,總能擠出來;你的惰性,也有辦法克服。
最大化利用時間充實自己,是我們成長的第一步。
那具體該怎么做?
1、碎片式學習
說實話,現在我們大部分職場人都很難找到一整塊的時間,專門用來精進學習。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隨時都處于被打擾的狀態,能有兩個小時以上整段的時間,都已經成為了一種奢望。
而且在海量信息的時代,大量有用的精華信息夾雜在無數碎片信息中。
碎片化是一個已經發生的事實,如果我們看到一個好的內容,想著過幾天找一個大段的時間再去好好學習,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所以在碎片化時代,我們要接受碎片式學習、學會碎片式學習。
2、確立學習目標
不論學習什么,我們第一步應該做的,是要明確學習目標,這個目標一定要是實際的應用目標。
比如你學習公眾號寫作,那么在半年內寫出一篇10萬+就可以是你的目標。
不用擔心這個目標沒實現怎么辦。目標的最大價值不在于是否實現了,而在于你在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同時豐富了理論知識、鍛煉了實踐能力。
學習一定要和實踐相結合。沒有這個實際應用目標,即使你每天看書、看微課,那么一切都會停留在表面,看似什么都懂了,但其實真做起來什么也不會。
3、搭建知識框架
確立了學習目標,接下來就要搭建知識框架。
如果你要學習的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或者在本職工作上精進,那可以根據實際應用場景,以及要具體達成的工作目標去安排學習框架。
如果你想學習那些陌生的知識,那就先找一些入門的經典書籍,比如想自學經濟學,那就可以買一本《經濟學原理》,先看目錄,找到書中的邏輯框架,以此作為自己學習的框架,然后再入手學習。
搭建知識框架能夠讓你快速入門,并且能夠合理安排學習順序和重點,而不是一股腦地硬塞。更有利于在實際應用時,隨拿隨用,確保腦子里不是一鍋粥。
4、重建生活規律
其實碎片式學習很多人都知道,但有不少人迷失在了碎片時間里。
上班路上聽書,等電梯時看公眾號,下班路上看微課視頻,看起來把節約出來的時間都用上了,但其實收效甚微。
所以,關鍵不是在碎片時間中學習,而是重建生活的規律。
壓縮能壓縮的時間,尋找時間存量;放棄不必要的事情,做能幫助自己成長的事情;規劃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比如你平時晚上回家吃飯的時候喜歡邊吃邊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吃了兩個小時,那么這個時間就是可以被壓縮的。
再比如你睡覺前總喜歡躺著玩手機刷微博,可以嘗試在床頭放一本書,睡覺前不是玩手機而是看書。
還可以刻意讓自己在某個時間段必須去做某件事,比如每天晚上9點到10點看書,10點到10點半寫總結。
幾周或者幾個月后,就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吸收知識的效率也會成倍增加。
5、碎片知識輸入
完成以上的幾步后,才到了開始真正學習的階段。
這個階段,最簡單也最枯燥,就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輸入知識。
對承載知識的不同載體,我們要采取不同的學習方式。
如果是書籍,則要求我們盡量精神集中地去閱讀。
而且書本中的知識自成體系,閱讀時也需要我們自己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
那么讀書耗費的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就比較高,所以可以選擇在每天晚上單獨拿出時間去做。
如果是在軟件上聽書或者聽課,你可以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者任何空閑時間去聽,學習的方式要從求質變為求量,充分利用好碎片時間大量輸入信息和知識。
6、定期總結思考
在知識大量輸入后,我們就要開始整理總結知識。
首先,讀書和聽書時,如果有受到啟發的話,可以隨手記下來,就當我們在做課堂筆記。
而隨著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想法也會越來越多,就會對知識形成一個完整認識。
每過幾天,可以一周,也可以是兩周,時間不固定,等到這些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自己寫一些總結或者感悟。
知識的吸收在于如何理解,整理筆記的過程不僅有利于梳理知識,還可以不斷修正知識框架。
除了整理,還要嘗試自己講給自己聽,也可以把你的思考講給別人聽。
因為很多時候你會發現,本來你想當然的事情,其實講出來別人根本不理解。這不是因為你表達能力不夠,也許是因為你根本就沒學會。
所以,寫總結和講出來,能夠把學到的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綜上所述,職場人如何從百忙之中擠出時間提升自己?
首先要確立學習目標,目標一定是實際的應用目標。
然后搭建知識框架,重建生活的規律,養成學習習慣。
接著利用碎片時間大量輸入,讀書、聽書、看視頻等等,像海綿一樣瘋狂吸收。
最后還要不斷整理和思考,通過總結把知識沉淀下來,還可以講給別人聽,把學到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
你對時間的投資,就是你對人生的押注。時間用在哪里,你的人生就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