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勞務派遣”在我國又稱為“勞動派遣”,是指派遣機構(勞務公司)與派遣勞工(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而后將勞動者派遣到要派機構(實際用工單位),在實際用工單位的指揮監督下從事勞動的一種用工形式。
作為一種新型而較為靈活的勞動用工形式,勞務派遣所具有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從用工需求方看:
其一,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和人事管理成本,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通過勞務派遣,用人單位的信息搜尋成本、治理成本和培訓成本降低為零。企業只需將用人的條件向派遣機構提出來即可,具體的招聘、管理和培訓工作都由派遣機構負責完成。生產成本在一定時期內變得固定和可預見,不確定性導致的各種風險,如跳槽、招工容易辭退難、違約等將會得到有效控制和轉移。企業只需根據工作標準、工作時限、工作任務與派遣機構談判總體費用,具體每位員工的工資和福利等生產成本以及合同的談判、簽訂、履行和違約的處理等管理成本,均由派遣機構確定。
其二,使企業用工制度更加靈活。企業可以根據生產需要隨時增加或減少用工。為適應市場的新變化,企業需要更加靈活的用工機制,從而可以減少企業“應雇而未雇”或“應多雇而少雇”現象的發生,提高雇工效率。
其三,有利于企業聘用賢人,“短中擇長”。在受派遣的員工和客戶企業雙方進行互相選擇時,企業對滿意的員工可重點培養,而后轉為直接雇用,實現人力資源使用中的續短為長,提高雙向選擇的用工意愿。
從供給方看:
勞務派遣變零散、無序的外出務工為有序、有組織的行為。勞務派遣機構的出現,將原有零散的外出務工形式變成有組織成規模的派遣形式,形成職業介紹、崗前培訓、輸出安置的用工流程,并負責社會保險的繳納、工資支付、權益維護等事宜。這樣,減少了外出務工的盲目性,降低了受雇風險和成本;改變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主要通過投親靠友、老鄉帶老鄉等原始手段,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同時,也為開拓國際勞務市場創造了條件。
勞務派遣滿足了勞動者對靈活多樣化就業方式的需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體制的轉化,就業人口的高學歷比例大幅提高。這意味著想發揮自己專業技術的人增多起來。這些人的適應能力大多都比較強,不愿意被特定的崗位或單位所束縛,希望擁有更多的自由空間,到適合發揮自己技術特長的企業就職,以獲得豐富的閱歷、更好的收入,提高生活質量。他們成為勞務派遣方式的又一供給者。實際上,未來雇用政策的最大課題之一,就是如何去滿足勞動者對就業方式不斷多樣化的需求以及與此相對應的企業對靈活用工的需求,盡可能減少摩擦性失業。勞務派遣這種雇用方式有望在減少摩擦性失業、調節勞動力供需錯位方面成為行之有效的調節系統之一。
勞務派遣用工方式的又一優勢是使維權有了一定的組織保證。通過勞務派遣工與勞務派遣機構簽訂《勞動合同》,勞務派遣機構對勞務派遣工的工資、福利待遇負責。發生侵權事件,由勞務派遣機構代表員工出面維權,變勞務派遣工個人維權為有組織的維權行為,客觀上有利于更好地維護受雇職工的權益。
從勞務派遣機構的功能看:
勞務派遣機構充當了勞動力供求雙方的擔保人。勞務派遣機構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充當了供求雙方的擔保人,有利于提高勞動力供求雙方的信任度和滿意度。
從調節勞動力市場供求的作用看:
當勞動力市場就業形勢比較嚴峻時,正規部門就業崗位相對減少,會促使更多的人通過非正規部門尋求就業,使嚴峻的就業形勢得到緩解;當勞動力供不應求時,通過勞務派遣可以實現社會對勞動力的分享,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給。從長遠看,發展勞務派遣有助于緩解我國長期以來勞動力就業結構扭曲的問題,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促進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
勞務派遣越來越為用工單位和企業所歡迎,其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無論是對用工單位還是對勞動者來說都是一種不錯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