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始終被認為是職場的「生死線」。
翻閱各大公司的招聘要求,凡是一線員工,基本上全部限制在“35歲以下”。
如果是中高層管理,年齡那一欄是“45歲以下”,特別優秀者可以放寬年齡要求。
作為年輕化的互聯網行業,「35歲現象」就更為嚴重,甚至有「35被優化」一說。
如果到了這個年紀,還沒能進入管理層,出路在哪?
1
同款提問在脈脈上爆火,許多大佬都貢獻了精彩回答。
奇葩說辯手宋子寅,同時也是一位游戲開發工程師,他提出了一個頗有趣味的觀點:
不當Leader,當Owner。
宋子寅認為,“成為管理層”不應該是職業發展的唯一目標,我們有必要轉換一下固有的思想。
如今許多大廠做項目,在立項初期從各個職能端抽調人力,組成一個臨時team,Leader通常不會親自指導,而是指定一位員工做Owner,負責整個項目的統籌、溝通和進度匯報。
Leader的崗位是有限的,可是Owner的機會卻很多,在各種的項目中鍛煉Owner的經驗,在行業中的競爭力也會隨時提升。
這種思路很值得許多職場人借鑒,即使自己所在的公司沒有Owner機制,也可以把自己視作統領項目的核心人物,鍛煉自己的領導和管理能力,讓自己成為難以替代的人才。
2
房地產屆的“思想家”馮侖,也提出了與宋子寅類似的觀點。
馮侖說,許多人把“做到管理層”和“出路”聯系在一起,反應了職場人的焦慮心情,我們往往認為,做到了管理層,自己就能在職場食物鏈中處于頂層,不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但馮侖認為,職場不應該是金字塔模式的,所有的人都拼命地往上爬,只要掉下來就萬劫不復。
好的行業,應該是樹狀模式的,行業與公司蓬勃發展,總有各種各樣的機會涌現出來,讓眾多的人才可以開枝散葉,施展自己的才華。社會應該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元的職場發展機會,而職場人自己也要做好規劃、培養核心競爭力,善于挖掘新的事業可能。
談到職場規劃,馬薇薇把職場發展比喻為打球,在發球之前,就應該要想好這顆球到底要去哪里。年輕時就要盡早規劃,把35歲的“被動出局”轉化為“造局”、“主動破局”,這樣才能避免“找不到出路”的恐懼與焦慮感。
3
也有不少大佬和職場前輩,給迷茫中的職場人指路。
a、不做管理做專家
管理能力不強的職場人,可以考慮放棄成為管理者的執念,而改為做領域內的專家,把自己發展成公司或者行業內不可或缺的人物。
b、及時「轉向」求突破
如果感到焦慮不安,可以考慮及時轉換跑道,比如在大廠無法獲得提升,跳到一家小型的創業公司,更有機會做到管理層。
在現有的領域難以找到突破,去相關行業試試水。
如果覺得互聯網壓力太大、焦慮感太重,還可以試試去國企、考公務員等等,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c、終生學習
不管什么年紀,不管有沒有做到管理層,所有的職場人都可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尤其是互聯網這種風云變幻的新行業。知識和技術都在飛速地更新,唯有不斷奔跑,才不會被時代拋下。
“大嘴”韓喬生也熱情地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進入中央臺成為體育播音員和解說員,就沒能踏上管理崗位。但他獨創了“意識流解說法”,誤打誤撞成為了解說領域的網紅鼻祖,也算是開創了事業的新高峰。
想對還沒能成為管理層的互聯網人說一句:條條大路都是出路,只要你肯邁出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