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職場上,人們常說“能者多勞、吃虧是福”。但現實中,這更像是一種調侃,甚至是一種諷刺。
尤其是那些生性老實本分的人,不僅分內工作任務繁重,還時常被安排做很多臨時性的工作。
打個比方說,一個很會寫材料的老實人,光是負責大型綜合材料的撰寫就已經累得夠嗆了,但其他副職領導,也總會見縫插針,要求這個“筆桿子”幫他們寫一些要得急又要求高的材料。
但越是干得好,越是難以被調整,更不要說被提拔。因為,這樣“能干事”的人實在是領導不可或缺的助手,沒有誰會舍得將這樣的得力干將“推薦”出去。
而等到領導自己“高升”了,有人處于抹不開面子,會給這個“筆桿子”解決一些待遇,但仍舊跳脫不出“寫材料”的圈子。還有的人,則直接拍屁股走人,不管不顧了。
可見,有能力,并不一定能成功。還需要其他方面的“助攻”,尤其是以下幾點。
02
話不多,但說到點子上。
人在職場,言多必失。
真正厲害的職場人,一般不開口,開口不一般,說話總能切中要害,層層遞進,一語中的。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想勸降馬超,便設計離間了張魯與馬超,令馬超進退兩難。他只身來到馬超營中勸降,雖隨時有被誅殺的危險,但諸葛亮言簡意賅,精準點出了馬超的尷尬處境,以及該何去何從的糾結,并因勢利導,指引他歸降劉備。
因為這樣做:“上可承父志、報父仇,下可除奸逆、立功勛,馬騰將軍在天之靈,必為你欣然長笑。”立馬拉高了做出這個選擇的整體格局。
一番話,說得馬超當即拜服,歸順劉備。
同樣,人在職場,話不再多,但一定要說到點子上。
比如,對于領導交辦的一項重要工作,不要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思路和設想,而要充分解情況,做出分析判斷,結合各方因素和領導意圖,擬定兩套以上方案,再作詳細匯報。
如此,不僅對領導拿捏不準的地方,能詳盡解釋,打消他的顧慮,還能提出有前瞻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建議,引導領導做出有利于自己所預想的決定。
這樣的人,在領導心中,也漸漸成為“有分量”的人。
03
不著急,但事不拖。
有句話說:“軍令如山倒。”職場上,經常會遇到突發情況,需要當機立斷,迅速作出反應。
淝水之戰是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因此衰敗滅亡,東晉卻因此又強盛了幾十年。
據《世說新語》記載,淝水之戰時,東晉方面的總指揮宰相謝安一日正與人下棋,有人從前線送信過來,謝安看完信之后一句話也不說,繼續看著棋局。客人問戰局如何,謝安淡淡地回答:“小兒輩大破賊。”說話的神色舉止,與平時并無二致。
這份沉著鎮靜的定力,正是立于不敗之地的秘籍。
據記載,為迎戰強大的前秦,謝安從歸隱的會稽東山出山,團結朝中上下,組建抵抗力量,做了大量有效的準備工作,靈活應變,抓住戰機,最終才一舉制勝。
人在職場,不僅要與領導博弈,還要與同事明爭暗斗,任何一點紕漏,都有可能讓自己出局。因此,最好的做法是涵養“每臨大事有靜氣”的大格局,同時,嚴格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04
不害怕,能拉下臉去做事。
人在職場,真正能成功的人,往往是無所畏懼的人。這種“不害怕”體現在不唯命是從,不人云亦云,不管大事小事,都能堅守底線,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
他們的出發點,不是一己私利,而是關注全局,關注長遠。
被譽為“經營之圣”的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講述了他的從業經歷:
稻盛和夫大學畢業后進入了一家生產絕緣瓷瓶的公司。然而,公司瀕臨倒閉,已經好幾個月發不出工資。稻盛和夫想要辭職,可家人不允許。于是,他安下心來工作,甚至把鍋碗瓢盆都搬到公司,整天整夜想著工作上的事情。終于,研究出一種新型陶瓷材料,公司因為他的發明,經營情況大有好轉,也為他創立京瓷奠定了基礎。
稻盛和夫認為,笨拙而努力的人,最終的成就,會遙遙領先于那些聰明卻不努力的人。
人在職場,當自己一文不名的時候,不如做一個笨笨的人吧:不怕上司壓重擔,也不怕同事嘲笑自己一事無成,只管專心專意做好手頭上的工作,一心“謀事”而并不“謀人”,經年累月,便能以突出的專業技能和旁若無人的自信脫穎而出。
05
結束語:
人在職場,想要出人頭地,說難也不難。
當一個人開始專注于自我能力素質提升,自我人格修養,那么,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