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加班辛苦了,周日組織團建犒賞你們。”
為配合項目推進,龐龐五一期間只放了兩天假,用加班換來的休息日即將到來時,卻收到領導組織團建的消息。
她哭笑不得:“萬萬沒想到,周日母親節(jié)的福利,竟然是團建……”
在“公司該不該把團建當福利”的熱搜評論中,網(wǎng)友們普遍“厭團建”情緒強烈:
“恕我直言,占用休息時間的團建=加班”
“把雙休、交社保、常團建寫入招聘福利的公司怎么想的,這不是最基本的嗎?”
“坐大巴3小時,住1晚酒店后直接上班,這福利給你要不要?。俊?/span>
團建的初衷,本該是激發(fā)成員向心力、進而促進團隊合作,如今卻成為無數(shù)職場人的“不可承受之重”。
企業(yè)趨之若鶩,員工深惡痛絕,變了味的團建,問題到底出在哪?
年輕人為何如此反感團建?
1、嘴上高喊“家人們”,實際奉行利己主義
年會,是職場人都經(jīng)歷過的大型團建現(xiàn)場。
前幾年,“海底撈經(jīng)營模式”被廣為推崇。小楊所在的集團恰好為服務業(yè)范疇,每年年會時董事長都會以《海底撈你學不會》這本書為中心,激勵員工努力拼搏,與集團并肩前行。
起初,小楊備受鼓舞,但當她親歷年會籌備后,激動振奮之情便消失殆盡。
“集團為感謝‘家人們’的辛苦舉辦年會,請了電視臺前春晚導演統(tǒng)籌,8個分公司循環(huán)彩排3次,凌晨4點依然被要求隨時待命,自費打車到達會場,早7點結束預演后直接登臺……”
“看著領導們席間推杯換盞、聲情并茂地品評員工,我覺得海底撈他們永遠學不會了。因為海底撈的精髓,是懂得‘把人當人對待’?!?/span>
要員工付出心血,卻不給予最基本的尊重和保障,即便搭建出再繁華的盛景,也無法彌補員工一句“寒心”。
2、以下班自由換取“團結”,得不償失
職場人一聽到“團建”兩個字,第一反應多半是“逃離”,因為團建不僅讓人失去下班后“躺平”的自由,甚至比上班還累。
首當其沖的是身體壓力。
無論新聞報道多少觸目驚心的團建事故,花式體能訓練依舊較為盛行。
有的企業(yè)團建還樂于把甲方邀請其中,讓員工一邊高喊“我行我能”,一邊挑戰(zhàn)身體極限。實際上這種活動,年輕人抗拒,老員工吃力,客戶也不一定買賬。
另一方面,是精神加班。
明明已經(jīng)完成工作可以下班,卻被要求參與一場談話式團建,跟不熟悉的同事“交心”。
既要表面和諧,還要守住隱私邊界,更不能讓領導覺得太敷衍。如果試圖編造各種理由不參加,搞不好還會被上貼不合群的標簽。
身體和精神雙重倦怠的員工,無法在團建中找尋所謂積極意義,公司也無法達到建設團隊、使員工通過活動反哺工作的目的。
3、權利表達錯位,打工人被迫“失聲”
面對團建,老板希望員工通過活動激發(fā)出潛力,更高效為KPI服務;而員工內(nèi)心想的卻是,KPI還沒完成,已經(jīng)在996了,參加完團建又要加班趕進度,還能休息嗎?
兩種矛盾的聲音相互碰撞,一般來說妥協(xié)的只能是員工。為什么不喜歡團建,最后還得忍著參與?
因為即便再累,也不想失去這份工作。
老板們也是抓住了這道命門,才會讓所謂“自愿”充滿強迫意味。
當“周日去團建”和“不去就加班”同時作為備選擺在面前,我們會本能地把前者作為優(yōu)選,但參與過后又會十分委屈,因為周日本該是合理的休息時間。
想拒絕而不能,也是當代職場人越發(fā)厭惡團建的根源所在。
年輕人期待的團建長什么樣?
1、充分尊重人權與選擇,不必熬日又熬夜
團建是企業(yè)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它帶給員工何種體驗,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去留。
那些占用休息時間、不參加就扣錢、形式低俗的團建,不斷挑戰(zhàn)打工人的人權底線,讓本就高壓的職場生活蒙上又一層灰暗。
如果團建必須存在,它的底色應該是尊重和自愿。
員工不必被迫擱置尚未完成的重要工作、犧牲個人時間配合一場無意義的表演,而是對參與節(jié)點、深度、項目都有一定可選擇的彈性空間。
其次,這樣的選擇不加前綴,也沒有拒絕的隱形代價。
社恐們不會因為某次活動的缺席,就被領導視為“局外人”;腳踏實地的工作者也不會因為沒有表達“敬意”,經(jīng)受本不該有的人格批判。
2、重視員工感受,“輕團建”取代“一刀切”
前公司總裁崇尚酒文化,所有團建必將以酒局收尾,席間各層級管理者不斷表忠心、問冷暖,團隊建設演變?yōu)楹謇习彘_心的戲碼,下屬員工則如坐針氈。
許多團建場景,之所以令人望而卻步,是因為普通員工在過程中毫無話語權和體驗感,一切只以服務最高領導為中心。
要想提高團建活動的參與度,組織者必須從最廣泛的需求出發(fā),站在員工視角,體會他們的感受。
舉個例子,如果團隊成員多為90后、00后,可以考慮更為簡單開放的社交式團建,比如密室逃脫、線上劇本殺等;
若年齡與身份構成較為多元,則以輕體力、高包容度活動為主,如非遺文化民俗村體驗,既能提供新鮮感,又能銜接企業(yè)文化。
總之,團建的基調(diào)不該由管理者粗暴奠定,而應該由參與者共同決定。
3、不忘“凝聚力”初心,完善活動基本制度
回歸到本質(zhì),團建的初心是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員工對企業(yè)文化的認同。凝聚力如何增強?主要依靠兩點:
一方面,是情感溝通。這種溝通,不是制造一次爐邊談話、一場恭維大會就可以建立起來的,而是需要管理者與員工的心靈共振。
前幾天,某人因一句“內(nèi)卷是競爭,它來自于欲望和惰性”被罵上熱搜。當一個象征“資本力量”的公眾人物代替職場人定義“內(nèi)卷”時,我想起了在團建中大談自己艱苦創(chuàng)業(yè)史的老板們,他們同樣以“過來人”的姿態(tài)假意共情著。
年輕人需要的不是贊美、不是討好、更不是俯視,而是先行者的寬慰與擔當。
團建前領導一句“放心玩兒吧,有事我扛”,比任何花把勢都強。
另一方面,是產(chǎn)生實際聯(lián)結。
許多打工人在團建中一次次地目睹自己的體力、心血、休假化為公司的品牌宣傳,自己除了吃喝、勞累、第二天按時上班,什么也沒得到。
加班可以,錢要到位;占休息可以,調(diào)休要跟進;為企業(yè)付出可以,企業(yè)也應該有來有往,讓員工感受溫暖。
利用團建推動有效協(xié)作,不是去制造假氛圍,而是加入物質(zhì)激勵、員工關懷、晉升通道等因素激發(fā)使命感,同時完善程序和制度,員工才能與企業(yè)并肩前行。
寫到這里,不是想用吐槽團建割裂企業(yè)與員工之間的距離,而是希望企業(yè)能找到組織團建真正的意義,明確有效團建才是福利,不該只用團建就把福利一筆帶過。
廣大職場人也應在保障人權前提下,參與公開、平等、健康的團建活動,拒絕人格被漠視、道德被入侵。